入乎其里求其法(八)

三、句式章法兼言近体诗之“格”

   (一)老生常谈之起承转合

1、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舂容:从容悠扬)

元·傅若金诗法正论

或问作诗下手处,先生曰: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絶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则第一聫是起,第二聨是承,第三聫是转,第四聫是合。

松颜客曰:起承转合是一条很重要的法则,除某些古风与排律外,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起承转合”经营或分析。下以七律正宗杜甫《蜀相》为例释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傅若金言,绝句之起承转合自然是其一二三四句各担其职,而律诗(此处不言排律,下同)则划分为四联以视之。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名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者,下巴颏也。故首——颔——颈——尾)。

所谓“起要平直”,即是说诗之起句(或联)要平稳直陈。《蜀相》首联的意思是“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寻找?在锦官城的外面,那里柏树很茂密”。这个意思确实是很直观的,一看便知,无需多说。

再看承句(或联),“要舂容”即是顺承不突兀且悠闲有余。《蜀相》颔联的意思是“照映台阶的碧绿的草独自散发春天的色彩,隔着树叶的黄鹂空空的发出美好的声音”。这个意思是承接着上一联而写的,上一联把丞相祠堂定位在锦官城外面的茂密的柏树处后,现在需要进一步细化的信息,而杜甫马上给我们提供了彼处的“台阶、青草、春色、树叶、黄鹂、鸟声”,这就是“顺承不突兀”。那么,“悠闲有余”呢?主要在“自、空”两字,“独自”和“空空”已将景物代入人情,不再是纯的写景句子。这里人情的介入是由实转虚,使得诗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而有了丰富无穷的人之情感世界,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悠闲有余”。

再看转句(或联)的“要变化”就律诗而言,“转”的职责是颈联承担,而人的颈部正是负责转动的。变化者,变动化生也,是故“转”得越妙,下面的诗句就化得越妙。在“自、空”的情感渲染下,杜甫在《蜀相》作的“转”,没有转得太玄,而是直接来了个时空转换——由自己所处唐朝祠堂穿越到三国时期,于是有了“多次拜望频频为了天下大计,两代朝庭的开创助成老臣子的苦心”这两句对诸葛亮浓缩的评价。这个“转”,把首联的“丞相”和颔联的“情景”全部关联起来,让读者都情不自禁转向对蜀汉尤其诸葛亮的思考之中,变化得着实精彩!让人不由得想起庄子《逍遥游》的“鲲鹏之化,水击三千”,整首诗顿时有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期待!

再看合句(或联)的“要渊水”。渊水者,言深远也。尾联如何深远?这牵涉关于诸葛亮的思考,其深化出的该是什么?在万众瞩目之下,杜甫给出的答案是“出兵不胜自身先死去,长长的使得英雄们泪满衣襟”!有此合句,千古英雄同叹,《宋史·宗泽传》:“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蜀相》合句之感染力,可见一斑。

又及:《逍遥游》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即是“起”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即是“承”;“化而为鸟”即是“转”;“其名而鹏”即是“合”也。然则,“其名而鹏”又是“起”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又是“承”......此即庄子之行云流水也。

(0)

相关推荐

  • [唐诗鉴赏]杜甫:蜀相

    本文来自唐诗三百首之<蜀相> 作者: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

  • 杜诗七律赏(27)杜甫·蜀相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往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就在那成都郊外的柏树浓荫.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映台阶自呈现美好的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黄鹂隔枝叶空唱着婉啭的好音. 三顾频烦 ...

  • 律诗的章法之起承转合法

    律诗的章法 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的,主要指律绝而言.五律在六朝晚期基本上已经很成熟了,在前面谈源流时举了很多例子,在初唐四杰集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可见四杰是继承六朝,并不是陈陈 ...

  • 观唐习律68|什么是丁卯句法?许浑很奇怪,作诗只作格律诗

    前言 许浑很奇怪,他传世的500左右诗歌,统统是格律诗(近体诗). 对于他的作品,后人颇有些争议.贬低者如明朝杨慎:"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又如清朝王夫之:" ...

  • 看图识唐诗(159)杜甫·蜀相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往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就在那成都郊外的柏树浓荫.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映台阶枉呈美好的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黄鹂隔枝叶空唱婉啭的好音. 三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一)

    为<松颜诗话>教学而做 松颜客 诗情千解本由他,误品先缘识字差. 心想其人如啖蔗,身临其世甚烹茶. 入乎其里求其法,出得其中吟趣斜. 意逆由君无不可,环肥燕瘦比三家. "当名辨物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三)

    二.无韵不成诗(说押韵) 诗歌生于韵,凡不押韵者,愚见均不为诗,纵翻译而来的外国诗歌亦然.今有不押韵之所谓现代诗,非诗也.何故?试问千百年来,诗之别体纷出,"藏头诗"."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四)

     2.押韵的意义与作用 (1)保证诗的特征:用声音的范围保证句式的呼应和相对整齐:用音义的联系加强句子的联系而构建有趣. 自<诗经>的重章叠句,我们可以看出,从口头创作开始,古人主要就是靠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五)

    (3)和诗(依韵.用韵.步韵)简说 关于依韵.用韵和次韵(步韵),前人解释颇多,略选如下: 其一:宋·刘邠<中山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六)

    (4)押韵之忌简说 关于押韵之忌,古人要求甚严,愚见诸如"撞韵"."犯韵(挤韵.冒韵)"."哑韵"可略.错押韵部之"出韵(落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七)

    上平七虞 虞愚(自娱)娱(以舞以娱)隅(墙的弯曲边角处,不清)无(无,舞也,不清)芜(草丛生,物无)巫(以舞娱神)于(娱声)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癯瞿(忧悼在心,看不真切)氍儒(巫中礼仪者)襦濡须需(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九)

    二.结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看词之起承转合 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

    诚如启功先生言,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即是舍志而摹法也,盖诗之本,在于心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心志所在全是"法",沦于"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一)

    (二)对仗 对: 手执丵(zhuó 齿状仪仗),表"高举仪仗"义. 仗: 手执器仗,"高举器仗"义. "对仗"连在一起,就是意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