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養生之道
二零二零年十月九日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 李佩羲
四季的特性分別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是收成的季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秋季的特點是「燥」,內應於肺,此時容易「秋燥傷肺」,出現乾咳、口乾舌燥、皮膚乾燥、搔癢、脫屑或大便乾結等乾燥症狀。秋季宜收不宜散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為整體觀念,講求順應自然,因此秋天宜多進食百合、沙參、玉竹、銀耳、雪梨、羅漢果、蜂蜜、枇杷等滋陰潤燥養肺之品。
秋季的特點是「燥」,此時容易「秋燥傷肺」,出現乾咳、皮膚乾燥、搔癢、脫屑或大便乾結等症狀。秋季宜收不宜散,應減少進食辣椒、蒜、胡椒、花椒、酒等辛散之品, 防止耗損津液,加重乾燥。起居方面可慢添衣服,不宜一下子穿著過多,否則容易減低身體對氣溫變冷的適應力。冬季養生重藏陽氣由今年11月7日立冬開始,氣溫開始寒冷。冬季養生講求「藏」。人體要藏什麼?藏體內陽氣。飲食上宜熱食,忌生冷之物,以避免傷及陽氣。冬季又內應於腎,故亦適宜多進食入腎的食材,例如羊肉、核桃、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由於冬藏,自然界動物多選擇減少活動或冬眠,人亦應稍為減輕運動強度。運動上講求「輕、緩」,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毛孔因汗出過度開洩,亦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等天氣鍛鍊,令寒邪易於入裡致病。
冬季又內應於腎,故適宜多進食入腎的食材,例如羊肉、核桃等。秋冬天灸增抵抗力中醫認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假若冬天讓寒邪入侵體內,除了當刻發病外,病邪亦可伏藏於體內,待春天陽氣升發時,邪氣隨陽氣外出而發病。《內經》提及「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天氣寒冷,作息上宜早睡晚起,以避開早晚低溫時段,最好以日出後才作活動,能有效保護體內陽氣,維持身體溫熱。
冬季天氣寒冷,作息上宜早睡晚起,以避開早晚低溫時段,最好以日出後才作活動。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 對於患有呼吸道疾病、虛寒性疾病、體虛易感冒的人士,可考慮於秋冬時進行三九天灸。天灸以辛溫芳香的中藥磨粉再以薑汁調製,分三日敷貼在適當穴位上,具行氣活血、增強人體禦寒及抗病能力。「三九天」療法亦可作為「三伏天」的補充和延續,加強治療效果。在進行天灸或準備食療前,可先諮詢註冊中醫師,因應自己體質作出相對應的調理, 才能健康過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