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林局绿色发展记
本报记者 霍兴华 本报通讯员 苗栋
在三晋大地的版图上,太行山和吕梁山像两条苍龙横亘在东西两侧,造就了表里山河的地形地貌。以两山为走势,从南到北分布着山西省9个国有林管理局,保护着2263万亩森林资源,管理着125个国有林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5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这些成为滋养三晋大地的两片绿肺,同时也是华北大平原的绿色屏障。黄河、海河12条一级支流发源于这里,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北水塔”。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就是这九大林局之一。
太岳林局始建于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最早建立的林业单位。历经9次更名、5次搬迁,走过了79年的沧桑岁月。全局总经营面积由建局初期的11万亩,发展到如今的228.19万亩。森林蓄积量由154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984.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19%。
太岳林区是我国油松的集中产区之一,素有“油松之乡”称号,全国最大的单株油松“九杆旗”,树龄600余年,树高45米,材积48.6立方米,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太岳山,绵亘于三晋母亲河汾河与山西第二大河流沁河之间,是山西中南部维系生态平衡的绿色堡垒。丰润美丽的太岳山不仅是918种高等植物、1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沃土,更是220种野生动物、3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家园。建局79年来,太岳林局几代务林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绿色赞歌,绘就了绿水青山的大美太岳。
一座赓续红色血脉的山
太岳林局诞生于烽烟连绵的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林业人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中开创了林业事业的根基,为建设太岳山这片热土献出了鲜血和青春。林区第一任领导张峰等6位同志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与日军周旋的同时开展护林工作,开创了太岳山的林业事业。在日军“扫荡”中,张峰被俘,惨遭杀害,献出了36岁的年轻生命。
在沁源“两年半围困战”中,广大军民利用山林与敌转战,保存自己,袭击敌人,成为太岳山抗日战争的一段佳话。太岳林区七里峪林场最偏僻的居民点叫三眼窑。1943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日寇偷袭三眼窑,俘虏了驻扎在这里的陆军中学13位学员并全部杀害。13个年轻生命的悲壮与豪迈,高高耸起一座精神丰碑,成为激励太岳林业人奋进的永恒旗帜。新中国成立后,“三眼窑”长期是太岳林局七里峪林场的作业点。山西林业界诸多老前辈常年坚守于此,在守护烈士英灵的同时,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太岳山是用生命和鲜血染红的一座山,它是用革命精神铸就的一道魂,这就是太岳山之红。
太岳山,浸染了革命先烈的鲜血,也撒播下绿色的种子。1948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大学农学院植物系在灵空山圣寿寺开办了森林专科学校。50余名学员除课堂教学外,还参加造林、种田、采集等劳动。学校数十名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林业专业干部。1950年,森林专科学校随华北大学植物系迁往北京并入北京农业大学,成立森林专修科,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这批学生,从首都走向长城内外,飞往河西、岭南和青藏高原,成为绿化祖国大地、美化神州山河的第一批播种人。
一片深耕绿色的土地
“迎寒不改擎青色,少雨犹能蔽碧天。四面轩堂屡湮废,一棵松树秀千年”。在太岳林区的山水间,生长着华北地区最美的油松林,总面积77.72万亩,蓄积量428.53万立方米。特别是灵空山的油松林相整齐,干型通直,材质优良,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好、生长最健康、结构最稳定的优良林分之一,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
为保护这些珍贵的优良种质资源,太岳林局积极开展良种选育推广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立白皮松国家种质资源库、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等8处,审定“灵空山油松母树林种子”等省级良种9个,建立保障性苗圃3000亩,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油松、白皮松等种质资源的选育、收集、保存、利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让优良的林木种质资源振兴一方经济。围绕种源多样性、林分稳定性、蓄积丰产性,太岳林局凝聚37个国家油松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的力量,构建了不同层次相互补充的联盟,蹚出了油松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新路。
落叶松是太岳林局当家树种。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岳林区只有好地方林场芊林背一处约600亩的天然落叶松林,其余全部是荒山秃岭,因瞭望塔处海拔高,故称之为“大漫”。
“伤心圪梁后悔沟,永远没奔头”是当时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太岳务林人常年住在山上,战严寒、斗酷暑、餐风雪、斗恶狼,带领工人艰苦奋斗,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站起,面对所有质疑,他们倾其所学,不断尝试、不断突破,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终于取得了华北落叶松雪藏催芽育苗的成功。这项技术,使华北落叶松在山西中南部安家落户,成为绿化山西的先锋。
1971年,太岳林局党委提出建设西山地区用材林基地的目标任务,从此拉开大规模营造华北落叶松用材林的序幕。老一辈林业人数十年如一日,造林不辍,绿化不止,在好地方、将台、七里峪3个林场集中连片营造了10万亩落叶松人工林,成为太岳人最值得自豪的战绩。
昔日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郁郁葱葱的茫茫林海。近20年,林局辖区宜林荒山基本实现全面灭荒,累计完成造林89.7万亩。山顶通道相连,山腰针阔相间,山脚彩叶镶边,太岳林区实现了山山披绿、万壑鸟鸣。在新时代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太岳林业人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把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经营改培并举,增林增效兼顾,增彩补彩同步,大力营造特色景观林、季相风景林,充分展示太岳山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之美。同时,积极探索落叶松桦树天然混交林近自然经营、天然落叶松二代林培育与景观林经营等森林经营新模式。成功承办北方地区森林经营管理技术研修班,宣传推广了森林抚育经营经验做法。
“十三五”期间,全局完成森林抚育65万亩,有林地亩均蓄积量由2014年的3.97立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5.11立方米。森林经营实现由单纯增蓄积向多效强功能转变,为科学发展森林经营积累了先进经验,成为全省森林经营教学示范地。
一幅生态和美的画卷
山是太岳人的魂,林是太岳人的宝。建局以来,几代太岳务林人始终把保护这片森林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增绿”遵循基线,“护绿”坚守红线,“管绿”筑牢防线,“用绿”兜住底线,展示了一幅幅“为太行涵水源、为三晋增资源”的美丽画卷。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大力推进现代化林场建设,创新局县合作机制,生态修复共谋良策,生态保护共筑屏障,生态经济共享成果,生态家园共同守望,走出了一条生态美好、内涵厚重、管理高效、人文富足的现代化林区建设新路子。
历经20年的天保工程建设,从伐木吃山到以林生金,倾力倾情守护森林,全局天保区有林地面积增加了9600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了35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了8.09个百分点,谱写了绿富双赢、生态和美的绚丽篇章。
为了全面保护林区生物多样性,林局设立褐马鸡保护与研究专家工作站,布设固定监测样地样线,实施原麝、水曲柳、九杆旗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古树保护项目,让动物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先后拍摄到金钱豹等13种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轨迹,首现“红腹锦鸡”,上千只小太平鸟来灵空山过冬。霍山保护区拍摄到4只华北豹同框组团散步,绵山保护区发现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褐花杓兰。褐马鸡自然种群由6个发展到12个,种群数量由60-80只增长到2000只,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从3间破茅屋到3层小楼房,从跑断腿、磨破嘴到统一着装骑摩托车护林,从手动触碰打卡到GPS定位、实时传输,从驻站管护到视频监控,从无人机监测技术普及到天地空一体化森林资源管控网络体系的全面推进。林区一点一滴的变化,太岳人都感受在心,使命在身。”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伏牛山林场管护员史国胜谈起林区的变化感慨万千。
一首兴局创业的歌
国有林场改革开启发展新征程。
新时期的太岳务林人牢固树立大生态、大系统、大保护、大景观理念,瞄准林草高质量发展示范局目标,着力打造林草融合示范基地,夏养山西示范区、森林景观多彩区,中国油松之乡和太岳森林文化品牌的“一基地两区两品牌”。
1992年成立的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绵山、红崖峡谷、石膏山、好地方、油盆峪、七里峪、灵空山、陶唐峪、大南坪、兴唐寺等十大景区。从2004年起相继引入建设资金40.05亿元,修建旅游道路378.8公里、滑道2.4公里、游步道34.92公里,建设索道等大型旅游服务设施62个,成功开发了绵山、红崖峡谷、石膏山、七里峪、灵空山等5个景区。绵山获批国家5A级景区,红崖峡谷、石膏山获批国家4A级景区,现已形成集避暑、览胜、探险、攀登、野营、狩猎、佛事、科考、教学、沐浴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夏养山西、康养山西”让太岳林区奏响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曲”。集全国森林康养、森林特色小镇、“林业英雄林”建设单位于一体的七里峪林场,立足“旅游+康养”,扎实推进“一心、两轴、四有、五区”建设,使其成为“离凡尘最远、离心灵最近”的康养旅游目的地。
太岳林局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以“五个一批”即一批基础设施、一批科普解说牌,一批植物标牌、一批生态文化活动,一批森林旅游项目为载体,挖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功能,依托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不断满足都市人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打造博学、善思、笃行的旅游品牌,持续为太岳林局高质量发展赋能。通过旅游康养发展,太岳林局借助景区市场营销网络平台和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走进森林、认识森林、感知森林、宣传森林,让不同的消费群体来到林区休闲度假、避暑纳凉、旅居养老、保健疗养。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十四五”太岳林局将高标准完成造林45万余亩,森林抚育65万余亩,建设保障性苗圃2000余亩,用绿满太岳的行动续写现代化林局的华丽篇章。
(本版图片由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