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不会“松胯”,其它都是空话!

1

无论是哪门哪派的太极拳套路,外形基本上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身体重心的移动;二是两个手臂的开合;三是步伐的移动。但这些动作都是建立在“松胯,胯根内收而旋转下沉”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是以“胯根内收、旋转下沉”作为始点,每一个定式又以“松胯下沉”作为终点。

2

太极拳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对健身者而言,练好了这一方法一辈子足矣,该有的感觉都会练出来;对练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有所造诣。如果说太极拳有什么密诀,这肯定是其中的一个。

3

一部分人整天被“内气”“内劲”所困扰,本人尚未练出“内气”不敢妄说,但根据前辈们的介绍,练出“内气”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身法正确,身备五弓,八面支撑;2,动作要领标准、规范,快慢都能表现出八种劲别;3,拳势与呼吸能自然配合。在此基础上,经过日久苦练,“内气”会自然出现。

4

通过“松胯使身体上肢发生偏沉”实现重心的移动,是习练太极拳的密钥,掌握了重心移动的方法,很多动作与劲路就自然走出来了。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等拳理,都是在重心移动时所产生的自然结果,而非人为的故意。

5

如果说重心移动的方法是习练太极拳的密钥,那么“松胯使身体上肢发生偏沉”,则是重心移动的基础。在太极拳的套路里,每一个动作都是以“松胯使身体上肢发生偏沉”为起点,重心的移动,步伐的转换等,都无一例外。掌握了这一规律,其它一切都简单了,如“以身带手”等感觉都可以练出来。

6

太极拳的重心移动,就是一个实腿一侧的腰胯的旋转下沉,旋转下沉的幅度有大有小,但无本质区别。一般规律是,左右移动旋转的幅度大,叫胯走后下弧;前后移动旋转的幅度小,所以叫裆走锅底,或叫胯走下弧。没有腰胯的旋转下沉,既不能“借地之力”,腿脚蹬地也使不上劲。练到高级阶段,就只有“胯根内收”了,所以胯走的都是下弧,劲由内换,有其意而不露其形。

7

太极拳的重心移动,为什么要通过松胯来实现?明白了道理,理解就会更深一步。1,只有通过松胯和上肢的偏沉,腿脚蹬地才能使上力,由定式转入下式时尤其明显;2,只有松胯下沉,脚掌对地面才能产生反座力;3,松胯之后上肢的螺旋下沉,为腰裆的旋转创造了条件,才能实现以身带手,节节贯穿。

8

“落地生根”或“脚底生根”稍有区别,“落地生根”多指步伐的移动,而“脚底生根”的概念要广,两者均指下盘的稳定。要做到“脚底生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周身的放松,关键是腰胯,上肢的重量才能沉到脚底,沉的程度取决于“松肩沉肘”。二是将身体合住,上肢肩胯相合,下肢扣膝圆裆。

9

“松胯下沉”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通过“松胯下沉”实现的,重心的倒换、步伐的移动、技击的化打等等,只有外形动作大小的区别而已。太极拳只有通过“松胯下沉”,才能实现以“腰为主宰”的上下相随、主从不乱的周身运动。练拳不会“松胯”,其它皆是空话!

10

太极拳是周身运动,求的是整劲,拳理都是为此目的而产生,但又源于人的生理结构:肩一端身体与手臂就会分家,胯不松脚底无根就会飘,腰不松劲就会上下断,肩胯不合身会散,手过中线就会卸劲,膝盖软塌就会失去蹬撑之力,肘不曲沉就没有掤劲,裆不圆旋转就不灵活,胯不走立弧就出不了螺旋劲。

11

重心左右移动,练的是套腰劲,前后移动练的是花腰劲,胸腰折叠练的是螺旋腰劲。这是以正确的重心移动方法为基础,如果重心移动方法不对,这些就是空的。实现以身带手,就是靠两胯左右的旋转, 两手的一举一动,必定与两胯旋转有关。 重心的移动也是通过两胯的左右旋转实现的,这就是太极拳所谓的“旋转虚实”。以此为主线,去看一个拳势就简单了。

12

所谓“懂劲路”,应首先弄明白每一个“劲”的动力来源,攻防含义,掌握好锻炼方法,经日久苦练到身上后,不但会用,还要因变而变,最后炼成一种本能反应才能叫“功夫”。会用不会变是“死劲”,会用又会变是“活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