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性侵仅20个月的女儿,韩国“鬼父”行径引全网震怒!

震裂三观!

如果不是权威的新闻报道,我至今都不敢想象,一个“爸爸”能恶到这样的程度!

近日,韩国29岁男子杨某因性侵、残酷虐待并杀害自己仅20个月大的女儿,引发全网暴怒。

据报道,杨某在今年6月中旬凌晨醉酒后回到居住地后,拿被子蒙住年幼的女儿实施暴行。

整个过程持续约一个小时,不仅用粗暴的拳头对着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儿捶打数十下。

还用脚不停踩踏,直到女儿死去。

随后,杨某和妻子一起将尸体放在冰盒里,并藏于洗手间。

如果不是被发现,估计无人知晓杨某如此禽兽不如的作恶行为。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检方的证实下,杨某虐打女儿期间,甚至有过强奸或猥亵的行为。

事后,更是像没事人一样发信息询问岳母妻子和女儿的去向,并提出“性交”的要求。

看完后,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杨某!

禽兽?怕是侮辱了这个词。

20个月大的女婴,正常的话已经能走能跳,会喊“爸爸妈妈”。

可就是那个她口口呼唤的“爸爸”,侵犯她,暴打她,杀害她!

如果人间可以选择,相信她一定不会想要再来。

常言道,虎毒尚且不食子。

为何杨某能极端到如此地步,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出这样的“恶魔”?

不妨先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暴虐,无能最典型的表现

(截图来源:B站)

当一个人只顾着自己,根本不管不顾别人的话,他心里是没有最基本的同理心。

就是说,当我们一味地指责他冷血、残暴,根本唤不起他内心一点点做人的良知和觉醒。

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们极度无能,就像是野兽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兽性。

一有欲望,不管面临的后果是什么,都十分冲动想去掠夺。

是什么,造就了“恶魔”?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升级为“父母”,手里捧着自己的血肉,却没有爱。

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认为,杀人犯大多都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培育与成长起来的。人们可以从这样的环境里分析出上万条恶因,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爱的缺失。

前面说了他们暴虐是因为“无能”,最核心的是爱无能”。

因为从未得到过爱的滋养,根本不知道正常的情感表达是什么样的。

面对亲如骨肉的孩子,也没办法用爱去回应,甚至会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来拒绝爱的表达。

27年前,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杀子案。

24岁已婚妈妈苏珊·史密斯报警称自己两个儿子被不知名的黑人劫持了,下落不明。

并在媒体面前,声泪俱下恳求绑匪尽快放了孩子。

(苏珊接受电视采访)

可在警方的搜寻、调查走访中,发现所谓的绑匪根本不存在。这时,苏珊主动向警方交代:

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原来案发当天,她把两个儿子带到湖边,并开车直接冲进湖里,将他们活活淹死。

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在代表律师的抽丝剥茧了解后,苏珊的身世浮出水面:

(右一为苏珊)

在她7岁时,亲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对她毫不关心,继父更是对她百般折磨。

16岁那年,继父性侵了她,母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后3年,同样的噩运时时上演。

直到后来,她认识到了丈夫,极度渴望在丈夫身上获取爱,但俩人的婚姻随着孩子的出生,变得愈发糟糕。

期间,她还和当地一名富翁保持不正当关系,可对方很介意她有两个孩子。

于是邪念一动,想用孩子的消失,来换取最渴求的爱。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表示:许多罪犯成年以后穷凶极恶的行为,都可以在他们的童年里找到答案。

用极端的方式索取爱和表达爱,恰恰证明童年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常的爱,对于爱的认知,早已扭曲。

该阉割的不只是他,

还要阻止下一代遗传

说回开头韩国这起人伦悲剧。

已有超过10万人联署请愿公开杨某身份,有专家表示,对待他这种特殊性犯罪人员,除化学阉割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这无可厚非。

但对于那些被像他这样的“恶魔父母”伤害过的孩子,又应该如何自愈呢?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当父母。

这些年来,实在是见太多太多的虐童或杀童事件,还是那句话:没有能力做好父母,就别要孩子。

这个能力,除了抚养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爱的能力。

根据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一个人爱的能力最成熟的形式就是内在拥有爱的客体。

只有把婴儿期的那种躯体肌肤的快感转换为成人间的温柔,把儿童那种“我的需要你来满足”的贪念变成人间稳定的人际依存关系,才能慢慢完成对客体的正确认同。

因此在构建爱的能力过程中,养育者一定要注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让孩子体会到被爱的感觉。

童年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被爱的需求,这决定了一个人长大后能否有爱的能力。

为什么说虐待或者打骂孩子是不好的行为,因为这样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割裂感:他们是我的父母,为什么却像仇人一样对待我。

只有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尊重、接纳、理解,孩子才能直接地明白“父母是爱我的,我是有价值的”。

有爱的体验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爱的表达和输出。

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2、让孩子学习如何爱。

光有爱的感受是不行的,孩子需要实践。

比如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普遍单一,基本都是家庭—学校—社区,三点一线,能让他们践行爱的机会并不多。

为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懂得如何去传递善意,表达关怀。

有的会带孩子去做志愿者,有的会教导孩子要尊老爱幼,这并不是单纯地做好事而已,更重要是让孩子从传递爱的过程中,对客体的认识转化为升华性认同。

与外界的互动中也会反馈爱的信息,这个过程里也会慢慢丰富孩子对爱的认知和理解。

3、情感性伤害要及时疗愈。

我们常说“童年创伤”,有时候不一定是父母故意伤害孩子,而是孩子的感受里,某些被对待的方式是具有伤害性的。

对待“情感性伤害”,父母需要及时察觉,当看到孩子的情绪突然发生变化,或者和父母的沟通有了严重阻碍,要试图去了解,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的感受。

有研究表明,长期的情感忽视和虐待,可以造成与身体虐待或性虐待同等严重的后果。

为此,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回音壁,敏锐地感知孩子的情绪波动,及时安抚、关怀和引导。

写在最后:

美国主持人格林·贝克说过这么一句话,特别意味深长:

“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无法爱任何人,则生犹如死。”

深以为然。

爱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只是从来没拥有过,就很难去理解它、体会它。

但愿我们的下一代,都能知道“爱是什么”,从父母身上感受到最真挚的爱,从而阉割掉成为“恶魔”的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