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家郑魁山 :咳嗽者理肺止咳,勿忘五行
第103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导读:咳嗽是肺系疾患中的主要症状,以咳嗽、咯痰为其特征。若咳与嗽分别言之,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多为肺的功能失调所致。内伤、外感均可引起,故在临证时要仔细鉴别。辨证准确,施治方能无误。
(一)外感咳嗽
均有外感兼证,此处只论述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的治疗。
主穴:肺俞、大椎。
方解:外邪束表犯肺,肺气失宣,取肺俞穴以宣肺,此为阴病行阳,从阳引阴,使客邪外出;大椎为诸阳之会,可扶正祛邪。两穴合用能宜肺解表。
1.风热咳嗽
症见咳而不爽,痰稠而黄,鼻流浊涕,舌红,苔黄,脉数。多因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灼津液所致。先针主穴,多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配少商点刺出血,以清热宣肺、疏经止咳。
2.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色白,恶寒,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先针主穴,配风池、列缺,用烧山火法,使其产生热感出汗;风池为少阳、阳维之会穴,用烧山火法,能发散风寒;列缺为肺之络穴,能宣肺利气。诸穴合用能起到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之功。
(二)内伤咳嗽
肺主气,肺气虚或肺气实都可引起咳嗽。针中府、经渠。中府为肺之募穴,针向外下方肋骨上缘斜刺,使针感向胸腔传导,以调肺气,经渠为肺经之经穴,五行属金,肺金之本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能理肺止咳。
1.气虚咳嗽
气虚咳嗽症见咳嗽无力,言语低怯,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多因肺气亏损所致。先针主穴,用补法;配膻中,用灸法。能补气益精、理肺止咳。
2.肺实咳嗽
暴咳而音哑,声高气粗,胸部满闷,舌红苔白,脉沉实。多因肺气囊塞,不得宣降所致。先针主穴,配尺泽,用泻法。肺属金,合穴尺泽属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为实则泻其子。诸穴合用能宽胸降逆、清肺止咳。
(三)五脏六腑咳嗽
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也可以影响肺而致咳嗽。治五脏之咳,应取其俞穴;治六腑之咳,应取其合穴。
1.肺咳
症见咳声嘶哑,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丝,舌红少津,脉细数。多因肺阴亏耗,阴虚内热,肺气失宣所致。取肺之输穴太渊、肺俞;配募穴中府,用平补平泻法以清肺;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照海用补法以养阴,列缺用泻法以清肺。诸穴合用,可起清肺养阴、宜肺止咳之功。
2.心咳
症见咳则心痛,咽肿喉痹,口干,心跳,舌红,脉滑。多因心火上炎影响肺气肃降,取心之俞穴神门、心俞,用泻法,以安神;配心之井穴少冲,点刺出血,以泻心火,肺之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疏肺气,解胸闷。诸穴合用可起清心肺、消喉痹、止咳喘之功效。
3.肝咳
咳则两胁痛,不可转侧,转则咳剧,舌边红,脉弦。多因郁怒伤肝,肝旺侮肺,肺金失降所致。取肝之俞穴太冲、肝俞,配荥穴行间,用凉泻法,使肝火得平,肺金不受其侮;取肺之原穴太渊,络穴列缺,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止咳。诸穴合用可起到清金制木、平肝润肺之功效。
4.脾咳
症见痰甚流涎,痰多色白,少气体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多因脾虚日久,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湿阻肺所致。取脾之输穴太白,属土,为土中之土,用补法可培土以生金;配脾之合穴阴陵泉,用补法能健脾助运;肺之输穴太渊,用补法能补肺气。诸穴合用,湿痰可除。
5.肾咳
症见咳嗽兼喘,气短腰酸,面白微肿,脉沉细。多因肾虚纳气无力,金水不能相生所致。取肾之输穴太溪、肾俞、合穴阴谷,用补法以补肾益气;肺之输穴太渊、肺俞、络穴列缺,用平补平泻法,以止咳化痰。肺肾同治,金水相生,咳喘可除。
【医案一】
赵某,女,52岁。
【主诉】咳嗽5年余。
【现病史】每年冬季病情加剧,久治不愈,有时连续咳嗽,咯痰黏稠费力而量少,有时咯痰稀白滑利而量多,咳嗽重时常有胸闷、气喘、气短、疲乏无力、食欲减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辩证】久咳伤肺,肺虚及脾,脾虚生湿,湿痰侵肺。
【治法】补益肺气、健脾和胃、利湿化痰
【治疗经过】先针肺俞、脾俞、百劳,用热补法,使
温热感传到胸胁,不留针;配膻中、太渊、太白,用补法使针感传到四肢末端;丰隆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足趾,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治1次后咳痰减少,针治18次即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郑魁山》,略有删减。文章仅供学习交流,非中医师切勿随意试药,如有不慎,后果自负。版权归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