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独立时,同处一岛的北爱尔兰为何没有跟随,是被抛弃了吗

1541年,因为不敌英格兰的入侵,爱尔兰臣服英王,在名义上成为其附属国,到1801年,被正式并入英国。虽然,爱尔兰算是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一部分,英国却并未一视同仁,1840年,在严重的饥荒中,爱尔兰大量人口因缺乏粮食活活饿死。英国政府却并未出手,两者间矛盾渐起,爱尔兰的反英活动掀起波澜。
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1937年,爱尔兰宣布“自由邦”为共和国,并于1948年正式脱离英联邦,次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都独立了,谁不想自己的领土大一点,奇怪的是,北爱尔兰却并未跟随爱尔兰一起离开英联邦,甚至有报道称,是爱尔兰放弃了北爱尔兰。

不想抛弃也没办法,族群与宗教间相距甚远

英国的全称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从国名也能看出来,即便北爱尔兰不在大不列颠岛上,但仍旧是英国的政治实体之一。
当年,英格兰占领爱尔兰半岛后,掌权的亨利二世便将这里作为殖民地,奉英格兰为宗主国。1541年,亨利八世提高了爱尔兰的阶层,将其升为王国,由他本人兼任两国国王。为了稳固统治,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一直以移民的方式,占据爱尔兰的主要社会阶层。
那时候,还不存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说。不过,随着时局变化,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省,逐渐成为英国移民数量最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也出现差异。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宗教信仰。
欧洲白人一直自诩为高等人种,但同等族群之间,排斥性其实并不强,但移民来的这些英国人,大都信奉新教,本地的爱尔兰人,则一直信奉天主教。
17世纪,矛盾终于爆发,阿尔斯特省内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发生了严重冲突,趁此时机,英格兰帮助自家人,让新教取得了胜利。之后,英格兰政府还专门立法,确立新教徒在当地的政治地位。
所以,在爱尔兰提出独立想法时,由于相去甚远的宗教、族群差异,北爱尔兰不肯跟随,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饥荒的推动作用,让爱尔兰正式觉醒

1829年,英政府颁布《天主教解放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天主教徒的不满情绪,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尽管英国试图缓和英爱关系,可随着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让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从爱尔兰被殖民开始,英国就通过政治手段,想方设法兼并当地人的土地。时间一长,新教徒拥有的肥沃土地越来越多,而原住民天主教徒,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且都十分贫瘠。
当时,爱尔兰人民主要的作物就是马铃薯,但在1845年夏天,由于“晚疫病菌”的侵袭,造成马铃薯欠收,短短几周内,几乎全岛的作物都受到影响,一场大饥荒迎面而来。
据相关统计,这场灾难,造成大约300万爱尔兰人连饭都吃不上,每天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最终导致爱尔兰人口锐减1/4。
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作为主导邦国的英国,面对爱尔兰的饥荒灾难,竟然无动于衷。
当时,从美洲出口的粮食,都会经过爱尔兰,但这些船只全部直接开往英国本土,丝毫不理会饥饿的爱尔兰人。更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深陷水火,英国仍旧要求爱尔兰向本土出口粮食和畜牧产品,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无异加剧了饥荒带给爱尔兰的灾难。
最终,这场惨剧让英爱彻底决裂,觉醒了爱尔兰的独立信念。

北爱尔兰新教徒众多,拒绝随爱尔兰独立

19世纪,随着爱尔兰自治运动情绪高涨,天主教的势力也不断扩大,这让新教徒十分忧虑,他们担心爱尔兰独立之后,新教会遭受到天主教的欺压。为了保全自身,新教徒们聚集起来成立联合派,对外大力主张,要将爱尔兰留在英格兰之内。
可历史的脚步无法阻挡,步入20世纪,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战后,英国元气大伤,早已不能像先前那样以蛮力控制爱尔兰。趁此机会,爱尔兰于1919年,向英国发起了“英爱战争”。刚刚经历一场浩劫,英国国民反战情绪强烈,实在不愿再战,无奈之下,面对爱尔兰的诉求,英国只得做出让步。
1921年,《英爱条约》签订,其中规定:英国承认爱尔兰自由邦的独立地位,但在爱尔兰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由联合派占据主导的六郡,将重新划为北爱尔兰。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由北爱尔兰自主决定,是去是留。
结局不难预测,以新教为主的北爱尔兰,自然拒绝加入爱尔兰自由邦,归入英国。自此之后,即便同处一岛之中,爱尔兰岛也被划分为南北两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