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提要 县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青海返迁人员的生活困难。屈书记顶着压力,向中央、省、地发出信函,反映真实情况,得到了重视和救济。丹江口大坝龙口即将合拢蓄水,侯坤决定从大坝工地上抽人组建移民工作队,毕国宝也在名单之中。毕家兴不同意,屈书记下达了命令,毕国宝回到淅川移民工作队工作。
第13章 为民请命
淅川县召开县委常委专题会议,研究青海支边返乡人员的生活安置问题。屈书记坐在中间,吸着烟。会议桌旁边,坐着从青海回来的原县委常委、青海支边青年师政委王保娃,县人委会副主任、丹江口大坝建设民工师长毕家兴及其他几位县领导。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与会人员一个个眉头紧锁,或喝着茶,或吸着烟。会场很静。还是屈书记先说了话。屈书记说:“今天,我们开一个专题会议,研究青海支边返乡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下面,请王保娃同志介绍一下返乡人员的人数及具体困难。”王保娃聚灭了手中的烟头,清了清嗓子,用低沉而又有力的声音说:“首先,我向县委做检讨,我没有完成县委交给我的支边任务,没有保护好支边移民。第二,向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支边的基本情况。1959年至1960年,我县先后两次赴青海22324人,其中,家属9535人。应该说,支边开始的时候,支边青年克服了种种困难,垦荒种田,取得了支边戍边的初步胜利。1959年、1960年连续两年,粮食生产都取得了丰收,如果不是随亲家属,基本能满足各连的需要。但是,随亲家属一到,人员突然增多,上面又不给补助,生活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接着,连队改制,支边队伍划为地方农场。由于一些干部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要求支边农场放卫星。各连基本都没有存粮,如果放了卫星,支边人员在那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就无法生活。我坚决不同意。他们就把我打为右派。接着,各连改为地方农场,地方派干部取代了咱淅川去的干部。这些干部作风粗暴,不讲方法,不讲科学,一味追求数量和效益。循化农场四分场的场长乌米蛋由于贪图钱财,私自调整工作面,致使100余人死于雪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三,汇报一下返乡移民的灾情。……”王保娃同志看着笔记本,笔记本上面记着一排排姓名,一串串数字。王保娃边讲边抹眼泪。他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凄惨的画面,一双双痛苦而又无奈的眼神!在座的同志听了王保娃同志的发言,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这些年,淅川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综合实力降到了最低点。今年春上,发生了虫灾。铺天盖地的蝗虫不知从哪里飞来,落到地里,把庄稼的叶子全吃光了。淅川县委、人委组织群众灭虫,武汉军区还派来了飞机助阵。蝗虫之战刚刚取得了胜利,荆紫关又发生了野狼吃人事件。成群的野狼进了村,吃人,吃猪,吃鸡,吃牛。见啥吃啥,闹得人心不安。县委向地委反映,国家公安部派了一个特级射手班,来淅川帮助灭狼。狼灭了,蝗虫也灭了,又出了这档子事,这该咋办呢?屈书记最后发了言。屈书记说:“要向地委、省委、中南局、中央如实反映情况,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支持,帮助移民再生产。同时,要组织返乡人员开展生产自救,县里要最大限度的帮助返乡移民,共度难关,确保不再发生死人事件。”陈副书记接过屈书记的话,说:“屈书记的决定为国为民,精神可嘉可贺。但是,这个决定,可能会给淅川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譬如,破坏了支边政策,是否是右倾思潮泛滥,等等。总之,这个决定,可能会给咱县里的领导集体及领导成员的声望和前途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陈副书记的话音还没有落,毕家兴就站了起来,他大声道:“我赞同屈书记的决定。《徐九经升官记》里有一句戏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不能为民着想,那还叫啥共产党员?”屈书记看了看大家,说:“我知道,向上面打这个报告是有很大政治风险的,可是,我县没有这个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中央出面协调青海方面解决,这个报告不打不行。谁要不愿意在今天的会议纪要上签字,可以走人,不影响个别人的政治前途。”屈书记的话起了关键作用。大家都纷纷在会议纪要上签字。屈书记对王保娃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报告起草好,并报上级有关领导!”王保娃说:“你放心,我的心比你还急呢,几千人在等着咱们救助,慢一分钟,可能就是一条人命!”1961年8月21日,王保娃把救灾报告写了出来。他拿着报告,找到屈书记,屈书记看了看,同意了报告的内容。他指示王保娃迅速把报告抄送给南阳地委、南阳专署、河南省委、河南省人委、河南省民政厅、中南局、党中央,以及青海省和中央农垦部。报告原文如下:我县自1959年至1960年,先后两次支援边疆移民青海省22324人,其中,男12494人,女9830人;青壮年12793人,家属9535人。自1961年1月至8月中旬,已返回11052人,而绝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在回归人员中又多系无依无着,大部分生活用品留在青海,他们体质都很瘦弱。据统计调查,有轻重病员达6918人,占回归总人数的62.6%,其中干瘦、浮肿病3729人,占发病人数的53.9%,因此从入夏以来,在回归途中不断发生死亡事故。1、由于生活调剂不好,加之气候、水土不服,不仅疾病流行十分严重,而且死亡达30%左右。我县埠口区党子口大队支边迁往青海循化县文都农场76人,死亡36人。关防滩公社回归家属董智福说,柴达木库伦县怀图塔拉青年农场原7000人,今春已死亡1200多人;该场第三站原700人,死亡将近300人。王天顺反映,黄南自治州同仁甲五农场第三站170人,死亡60多人。据我县城关区武洲大队调查,原支边197人,在青海已死亡64人;李春法一家7口人,死于青海3人。2、干部作风恶劣,违法乱纪相当严重。循化县文都农场第五站170余人,被连长刘某某强行捆绑吊打的90多人;支边人员连光辰严重浮肿,每天不能拾回80斤烧柴,被刘痛打致死;支边家属邓永福因被扣一个月口粮不发而上吊自杀……武州大队家属李喜芳、李喜全、王玉明等反映,文都农场第七站规定每人每天开挖7分地,完不成任务不叫吃饭,王玉女因病未完成任务,被支书李某某和队长王某某用铁锨当场打死。离青海省前,对家属普遍进行搜查,生产工具、生活炊具全被没收。3、返籍回归时不发路费,不准取存款,因而造成返籍人员途中患重病、死亡、丢掉子女要饭、卖衣服等事件发生。7月18日,返籍回归41人,因同仁县甲五农场和循化县文都农场不发路费,途中卖掉被子7条,衣服48件,每人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粮票卖钱度日。41人因受途中折磨,身体十分瘦弱,患病的就有37人,其中严重浮肿、干瘦有生命危险的15人。马湾公社回归人员刘永贵,因缺路费又没粮票,妻子断奶将孩子饿死途中。杜黑林一家三口人,妻子死于兰州,孩子在西安车站掉车致死。王桂朋丈夫去年10月死于同仁县,长子系劳动力,被留于青海,10岁的次子刘青州在许昌下车丢掉,剩王孤独一人哭泣返籍。马蹬公社14岁的崔来狗,7月初母亲死于兰州途中。城关区李家沟大队李春法离青海时带病上火车,因没钱治疗,加之途中吃不上饭,死于途中。4、青壮年劳力留在青海,妇孺幼小和老弱疾病的人返回淅川。7月中旬,返籍230人中没有一个劳动力。据回归人员穆国昌反映:甲五农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不叫回归,没劳力的老弱病小动员全部返籍。因此,造成有的妻回淅川夫在青海,子回淅川父或母在青海,母回淅川子在青海。如返籍家属白小女,长子是个劳动力被留青海,她和两个小孩被甲五农场干部孙冶华强逼返籍。7月21日回归的全玉才、王术林等8人,均系严重浮肿未好,被逼出医院迫使返籍,由于病情严重,返回淅川从车上抬下来当时即送入医院。滔河区罗山大队14岁的小孩刘国章父母死于青海,死去丈夫的刘改焕以及三个儿子全死于青海。小孩刘国章和孤老杨保聚在7月份都被动员返籍回归。在这种情况下,返籍人员回归后,不仅在生产上困难很大,且在生活上困难更多。前段在省、地委的大力帮助和社队对回归人员的安置后,已解决住房2094间,衣被3410件,生产工具2926件,生活炊具2500多件,并治愈各种病人3220人,但由于他们支边前所有财产已全部处理,返籍时又是赤手空拳,加之在回归途中又因生活所迫,衣物大部卖掉,因而回乡后一无所有。同时我县又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袭击,今年麦秋又遇到了严重旱灾,灾荒已成定局,加之返籍人员陆续回归,因此在回归人员安置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住房问题:支边人员原居住的地方,系丹江水库的淹没内迁地区,房屋拆毁较多,因而返籍人员回归后无房可住。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回归人员缺房2200间,同时,现在住房需整修的1800间。埠口区关防滩公社回归135户275人,至今还是居住在亲邻家里,而亲邻房屋也十分紧张。如关防滩大队回来的肖喜之两户9人,仅住房3间,还养一头牛(原养牛房),人、牛同居,锅、床相连。宋湾区马湾大队尚有子、侯继周等两户8人,回来后因没房,露宿村边。2、缺衣少被。这在回归的人员中是普遍的问题,全县统计,缺衣少裤的5596人,缺衣裤7346件,需布51022市尺。三官殿区沙楼大队18岁的姑娘沙连英,没衣没裤,仅用一块破布遮住下部。城关区陈岭大队回归社员刘九花,16岁,姐妹两人,因衣裤破烂遮不住羞丑,没法出门生产。埠口区石桥大队回归人员中26户103人,因没穿的将被单子改为衣裤。这样就给今冬带来了更大的困难。3、疾病治疗问题。回归人员患干瘦、浮肿等疾病6918人,其余4134人体质都很瘦弱。滔河区罗山大队回归56人中有病的即达52人,占93%,其中浮肿病7人,干瘦病37人,其他病8人。且回来的人员中绝大部分在这时间内,因体质瘦弱不能从事生产,因而不仅生产、生活需国家照顾,疾病治疗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4、既无生产工具,又无生活炊具。目前全县回归人员缺少小件农具1.4万多件,生活炊具1.7万多件。城关区渔池大队回来13户44人,缺锄、锨等工具47件。宋湾区宋湾大队回来49人,农具没有一件,借也不好借;王岗大队回来29户56人,因无炊具,所以有的做饭没有锅,吃饭没有碗,形成顿顿等邻居做好饭后再借锅做饭,尤其是天下雨和晚饭更加困难,甚至有的半夜才吃饭。根据上述情况,除发动群众开展互助和各社队尽可能地再进一步进行安置、帮助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从事生产外,尚需请示上级帮助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需棉布5万市尺,款40万元,以解决回归人员的住房、穿衣、疾病治疗和急需的炊事生产工具,帮助他们回归后重建家园。2、要求青海在对今后回归人员,发给路途费和安家费,不能扣留群众财物,已扣的要发还或等价赔偿。3、对有病和体质瘦弱的待恢复健康后再回来,以制止途中死亡,希望青海领导机关立即制止留劳力、专放老弱病残的做法。4、对妻回淅川夫在青海,小孩回到淅川大人留在青海的人员,应根据本人自愿允许迁居一处。5、对有的党员、团员回来后关系留在青海的,在青海又未受开除党、团籍处分的,把党、团的关系仍介绍回淅川。这封带着淅川支边移民血与泪的报告寄到了中央国务院,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一批批救灾物资迅速划拨下来,灾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961年10月,丹江口大坝龙口合拢,水库水位开始疯涨,直逼淅川库区移民家园。移民无小事。屈书记决定找一位有经验的干部来承担起这个重任。他想到了王保娃,但是,王保娃毕竟岁数大了,屈书记实在不忍心再让他来担这副担子,再说,从青海回来,王保娃的右派帽子还没有摘。屈书记以县委的名义写信给青海省委,至今还没有音信。毕家兴最合适,但丹江口大坝工地离不开他。屈书记决定启用一个年轻人来担起这副重担,于是,他想到了城关区人委会的侯坤。侯坤刚刚从青海回来,有一定的移民工作经验。这个同志工作热情高,30来岁,正干活儿。屈书记直接到南阳,给地委汇报。很快,侯坤同志的任命文件下来了,县人委会副主任。侯坤走马上任了。侯坤同志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组建移民办公室。做移民工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他选人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文化,能说能写;二是要了解大坝建设的意义,从心底里支持大坝建设;三是对移民有感情。侯坤同志抱着这三个观点来选人,难度就增大了不少。选来选去,人数还是不够。于是,他决定到丹江口大坝工地上去选人。屈书记同了意侯坤的意见,并通知毕家兴,让毕家兴支持侯坤同志工作。侯坤同志来到丹江口大坝工地,见了毕家兴。毕家兴笑骂道:“你小子一提升,马上就来挖俺的墙根,拆俺的台,真不够朋友。”侯坤同志说:“谁让你带兵有方呢?就是一块泥巴,你也能把他炼成铁,炼成钢。不来你这里挖人才,上哪里去找?”毕家兴同志说:“你自己到工地上,随便挑。但是,人不能多,15个人,一个也不能多。”侯坤同志说:“好好好,俺知道,想从你这个铁公鸡身上多抜根毛,难着呢!”侯坤同志不是无备而来,他带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的册子和脱产干部的册子,按照名册看人点将。侯坤同志到了突击队,第一个便选中了毕国宝。毕国宝自从来到丹江口大坝工地后,他被大家那热火朝天、不知疲倦的精神感染了。在劳动中,毕国宝慢慢地成长起来了。侯坤到工地的时侯,毕国宝正在水中破洪。一只船搁了浅,毕国宝带着青年团员跳下水里,破洪,推船。侯坤并不知道毕国宝是毕家兴的儿子,他让工作组的人把毕国宝的名字记了下来。选拔工作很快就结束了。毕家同志兴看了看名单,上面有毕国宝的名字。他对侯坤说:“这15名同志,我同意你带走14名,有一名你不能带走。”侯坤说:“你毕家兴的儿子就特殊?就高于县委之上?就可以不听党的召唤?”侯坤没想到毕国宝是毕家兴的儿子,没想到毕国宝就是闹得满城风雨的毕大公子。可是,瞧瞧毕国宝现在的样子,哪有一点公子哥儿的影子?侯坤从心底里佩服毕家兴的训子之道。现在,毕家兴越不给,他越想要。他给毕家兴一连串戴了三顶高帽子,想把毕家兴吓到。可是,侯坤失算了。毕家兴是谁?他是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他笑了笑,说:“这不是牵扯党性的问题,而是我毕家兴的家事。我是毕国宝他爹,我不愿意他跟你,我要让他留在我的身边!”侯坤没了折儿。他给屈书记打了电话。屈书记说:“这是好事嘛!国宝既然有这个能力,就让他跟着你干。什么?毕家兴不同意?好好,你让毕家兴接电话!”毕家兴接了屈书记的电话,没有回旋余地了。屈书记知道毕家兴的意思,他是怕国宝干不好工作,给移民工作带来损失。屈书记说,一块儿矿石,不经过火炼,如何能变成金刚?没法,毕家兴只好同意了屈书记的意见,让毕国宝跟侯坤回淅川。侯坤见毕家兴同意让国宝跟自己,脸上露出了笑容。毕国宝要回淅川了,要正式参加工作了。毕家兴得送送儿子。清晨,太阳从丹江湖面上升起来,烧红了半江水。父子俩走在丹江河畔。朝阳,拉长了他们的身影,映在丹江河面上。毕家兴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支钢笔,看了许久,对儿子道:“这支钢笔是中原部队突围的时候,首长王震亲自送给我的。现在,我把它送给你。要记住,你是革命者的儿子,英雄的儿子,公仆的儿子。在任何时候,你只有责任,没有特权。”毕国宝接过钢笔,看了又看。这是一支黑色粗管钢笔,英雄牌的。毕国宝很喜欢。他感谢父亲,感谢父亲把他带到丹江口大坝工地,让他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便禁不住红了脸。他对父亲说:“爹,你放心,儿子已经不是三年前的儿子了,儿子一定认真工作,不给你丢脸!”毕家兴停住了步,认真地望着儿子的脸。儿子变黑了,变瘦了,变精神了。他用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深情地说:“我相信你!”毕国宝对毕家兴笑了笑,挥挥手,向侯坤他们赶去。毕家兴站在山岗上,望着儿子融入人群里,不见了。他的眼眶里竟然贮满了泪水。毕家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流泪。也许是亲情?是友情?是父亲之情?毕家兴弄不清楚。他哪里想到,这次离别竟成了他们父子的永别。(作者:田野,未完,待续)下章内容预告 移民干部毕国宝来到白家庄,巧遇改嫁不久的李丹花。因为不愿意拆迁,吕栓子媳妇王改焕大闹拆迁工地。夜晚,毕国宝到吕栓子家临时驻地看望,巧遇丹花。丹花心生敬意,给国宝送来了结婚用的新棉被。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