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水暖溪口行
明御史米助国之子“米肇颐”在《宿溪口》一文这样描述:”溪还四十里,村隐两三家。饮马偏逢雨,穿林未见花。时来春夜冷,客到酒初赊。梦里阳关路,明晨在一涯。”聊聊数语的描绘,清初溪口村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溪口,柿溪的入沅之处,两三炊烟袅袅的人家,环绕四十里地的柿溪汇入沅水处。两水交汇,水天相接处蓝天、白云、青山、人家交融辉映,在这迷人的美景前,我按下马鞍,放马饮水,偏偏这时又下起蒙蒙细雨,只好拴马树林,夜宿于这清冷之处,梦里的阳关大道,第二天又是一程远行天涯的路。
沉醉于米肇颐的诗情画意中的我,在这春来花开,水涨心暖之时,带着对溪口的向往之情,驱车前往柿溪的省历史文化名村溪口,去领略溪口的历史文化内涵。迎着暖阳,驱车过大洑潭、修溪、溯沅而上便是溪口。因是首次到此,便先往柿溪拜访当地的老朋友处拜访:一是寻老朋友引路,二是乘此机会望一眼柿溪风光。
从溪口村口过,不远二三里便是柿溪政府驻地。如黛青山下的柿溪,连片的大棚散落于柿溪谷地,一片田园风光风韵心展。政府的四合大院,几栋新式砖房上“奋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柿溪”的几个大字镶钳在白色墙壁上,显得特别地明净靓眼。给人感觉,虽是乡镇驻地,却不似乡镇的庄严肃穆,更具田园风光的旖旎。
也许缘份不够,寻友不遇,只能独自转往溪口。溪口村,位于柿溪与沅水相汇之处,故得名溪口。“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柿溪与沅水环抱的溪口村,有一条发源于九角尖山的余脉在此回头,与依势而来的衫帽山形成双龙抢宝之势,故古时村人在两条龙脉之间的龙宝山上修建佛阁,后迁建于迴龙谷,取名迴龙阁。都说:“龙有水则活。”自大洑潭电站蓄水以来,龙宝山下的溪口村便形成如今三面环水,一面倚山的格局。水波荡漾间,鱼儿吐泡,鸭游虾戏,江南渔米之趣跃然村庄之间。几条大堤连接着几个村庄,堤上翠柳依依,迎风招展,似如一列列阿娜多姿的少女们在迎风起舞。
库区中的溪口村,位于辰溪县中部,柿溪入沅江处,距县城14公里,共有1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80户,1400人。以张姓为主,谢姓次之。溪口张姓是张挥派后人,至118世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南宋名相。至122世翔公,字朝凤,号东梧,官鄱阳湖参议,后又任辰州宪士大夫,因官籍始居辰州。至130世,一官公,任元朝宝庆府教谕,辞官后迁辰州府辰溪县,其子才四迁居后塘,至宗光公方迁溪口岩落园现址,始建溪口村。而谢姓人则从龙泉岩划船而来,先迁倒洑居住,再迁赶头口,后因移民搬迁至今金鼎盆。
正如龙遇深潭一样,朝气蓬勃的溪口人,正挽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建设着新时代的溪口村。大力开展绿化行动,完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发新颜,是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葡萄、水产养殖、智慧水果等特色产业,建成 阳光玫瑰、夏黑、醉金香等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有效地促进了村民增收。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溪口村,在大洑潭蓄水之后,抬升了修建乾隆十五年的伏波庙,重修了乾隆六年的张氏宗祠。尤以张氏宗祠甚为宏伟,倚山傍水,西望青山耸翠,东来紫气氤氲,北听沅水欢歌,南有尖顶云雾绕。飞檐翘角,雕梁画壁,如虎踞,似龙盘,巍巍然然。
在与清代辰溪才子,授徽州道的米肇颐在相同的季节路过溪口村,来到了这个曾是“村隐两三家”的地方。而如今的溪口村,牌楼屹立,村庄阡陌,杨柳依依,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来到村中时,正逢村人开垦“四季果园”的日子,勤劳的溪口人,正忙碌于沅水岸上一望无边的田间地头,可以想象,不过三五年,这里必将瓜果飘香,一年四季果实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