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读者》栏目 | 向往圣学,异域同心


与尔同行,是我们一生的荣光

文章来源:东方生命研究院公众号

编者手记:人生有“迷”“悟”之别。“迷”时,我们被自己的错误观念所影响,在人生之路上一错再错,陷入命运的囹圄。可一旦有人引领我们走到高处,廓清所有遮蔽我们的迷雾,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豁然发现,很多问题只是因为自己的身心没有成长而作茧自缚而已。潘麟先生的《家门没上锁》里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人能代替你将你的问题彻底解决,甚至没有人能告诉你如何来将你的问题彻底地解决。你的问题要想被彻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档次,在那个全新的档次里,你的很多问题将会不解自决!即使你的问题在那个全新的层面里不能得到不解自决,但你也能清楚地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生命·读者》栏目想要传递给大家的一个信息就是,通过读真正的经典之书、圣贤之书,我们便能够开启生命的重建,认识生命的真相。本期栏目,我们将认识一位正在读潘麟先生著作的外国朋友——高荣,他原本只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经意地邂逅却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向生命真相的大门。从此,异域文化成了他难以割舍的情愫,日益滋养他的心灵。

嘉宾简介

高荣,美国人,在读博士生,喜欢读书、唱歌和散步。2018年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了一年进修生,目前正在攻读人类学、历史学的跨学科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涉及中西医结合、中医心理学等。
01
每一段缘份,都有一个起因
主持人:高荣,你好!这是我第一次与一位外国友人聊天,很高兴认识你!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并有这样一次交谈的机会,起因是“中国文化”。很高兴你能喜欢“中国文化”。
我们东方有一个词叫“缘起”,意思是说每一段相识、每一段缘份,都有一个起因。所以能否请你谈下你与“中国文化”的“缘起”是什么?你是如何走近中国文化的?最初的时候,是什么吸引了你?
高荣:最初,我接触到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语言。我从初中就开始学拉丁语,到了高中九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我下定了决心,放弃拉丁语。理由就是,如果要学一门外语的话,何必选一门无法跟别人交流、只能自己苦苦地钻研古书的语言?可能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也可能是为了彻底地逃离拉丁语的枯燥,我选择了学中文。起初,我对中国的文字很着迷,感觉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其韵味。后来,我慢慢了解到,这门语言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我不断吸收着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到了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抓紧时间深入研究中国文化。
主持人:能不能跟我们具体分享一下你是如何研究中国文化的?
高荣:在读大学期间,我学的是科技史专业,对其中的医学史颇感兴趣。我记得在大一的春季学期,我写了一篇期末论文,探讨五十年代时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及其对传统的“健康概念”的改造。这时候,我才发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还包括了独特而深奥的传统医学体系。从此以后,我便踏上了中医学研究之路。2017年夏天,我通过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研究方式,涉足了中医临床实践,同时也涉猎了中医学的古代与现代书籍。除此之外,2018年夏天我去了哈尔滨,有幸结识了吴晓敏老师,跟她学了几个月的古文。
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恰好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而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吴老师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她带我了解了《论语》《道德经》等中国古籍中蕴藏的智慧,这给我带来了不少启迪。我还记得,有一天她带我在外面上课,那天我的心里特别难受,想跟她诉苦,让心里的“疙瘩”得到疏解。她耐心倾听,并且指着旁边的大树,谈起了王阳明先生对“口耳之学”与“身心之学”的区分:身心为根本,而口耳、头脑为枝叶。多年浸泡在浮躁的学术环境中的我,听到这几句话就感动得要哭了。由此,我对王阳明的心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后来,我跟吴老师一起读《传习录》,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学《黄帝内经》,还学习了中医诊脉法,闲下来就读冯梦龙的故事。不能否认,我也是中国流行文化的爱好者,喜欢跟中国好友一起唱唱歌、聊聊电视剧。
主持人:请你描述一下,你现在了解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高荣:我觉得中国文化是非常多元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都有,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也都值得尊重与保护。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我觉得现代的状况很特殊,存在着两类人群:一类是表面上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喜欢看古装剧、喜欢穿汉服,但并没有让中国文化的内蕴渗透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之中;另一类是较为深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敢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来契合儒释道思想的道德观、审美观等。总体来讲,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注重静与动、内与外、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将修行作为培养道德与感化人心的教育和生活方式。

02
“不满足于只做个学者,我要做一名行者”
主持人:在采访之前,我了解到你一直在坚持阅读潘麟先生的著作,这种坚持源于什么动力?
高荣:我一直坚持读书的动力,应该有三个来源。其一是对我的古文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她毕竟是带我走进中国文化的引路人,她正在探索生命学之奥妙,我想继续待在她身边,与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二是我对潘麟先生的好奇心。他不仅能把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整理成“生命学”这个思想体系,而且在“生命学”的传播方面也做得很好。其三是为了我自己的心灵成长。如果我以自己现在的身心状态继续奔波下去,一两年之后,我的身心肯定就不行了。对我来说,读书是个从日常生活的繁杂中超脱出来的方法,也是个静下来、放慢节奏的途径。这样,我可以好好地自我反省,也可以继续下工夫修行。
主持人:截至目前,你读了潘麟先生的哪些书,有怎样的体会和收获?
高荣:《家门没上锁》是我自己读的,《〈瑜伽经〉直解》《以心传心——潘麟先生讲授皇冠瑜伽》《〈大学〉广义》是我在读书会里读的。
我觉得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潘麟先生指出,“自我”是个极其狡猾的东西,它“指使”着你做各种事情,你从中得不到任何幸福,有的只是短暂的快乐而已,“自我”以各种各样的化身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但你不要被它所诱惑。在做学术工作的人中,有很多人在追逐名誉,但我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不满足于只做个学者,我要做一名行者。我觉得跟随潘麟先生学习有助于我认出“自我”,进而慢慢化解掉它。
©️ 2015年8月,本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本书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1月9日,本书中文繁体版由布克文化出版事业部出版
03
放弃向外的追逐,回归内在的世界
主持人:你觉得东、西方文化有何不同?
高荣:我觉得东、西方文化有异有同,双方都是多元多样的,不能一棍子打死了说两者截然不同。我觉得与其论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不如强调一下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对世界的好奇、对教育的重视、对生命的珍惜。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世界,有时候就像是一个险象环生的迷宫,有着残忍的经济剥削、难以收拾的环境破坏、普遍存在的对他人的鄙视和不屑,这些都不分东、西方。这时候最主要的已不是强烈谴责西方的殖民主义——不能否认,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最初起源于西方,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而是要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谋求共同的发展。因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要解决人类的身心成长问题,化解人类的精神危机,争取美好的未来。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看法为出发点,以取长补短的视角来研究东、西方文化,就再好不过了!
主持人:学习了东方文化后,它在你的生活和身心成长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高荣:我上面说的养生文化,应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除此之外,在我接触了阳明文化之后,我对人际关系、对作息规律、对心理成长的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我更愿意换位思考,了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背后的原因,并帮他把遮蔽着“明镜之心”的灰尘给擦掉。之前,我天天埋头苦干,一直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之下;现在,我更愿意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也更愿意放缓生活的节奏。之前,我很着急地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同时我又不确定自己是谁;现在,我知道自己必须慢慢下工夫,放弃向外的追逐,回归内在的世界。我相信,经过多年的栽培,我会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灵活、更从容的自己。
主持人:谢谢你的分享。祝福你!期待看到未来的你。或许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能有机会在一起交流。真诚希望未来的你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做出些成绩!

读书

感悟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为研究中医的西方人,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就深有感触。不过,我自己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少有机会能领略到“恬淡虚无”是什么样的感觉。在一年半前,我在古文课上接触到了王阳明先生的思想,没过多久就下定决心,自己也要走上修行之路。后来,我的古文老师向我介绍潘麟先生,带我一起读《家门没上锁》《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以及《〈大学〉广义》。潘麟先生的书,言简意赅,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多年从事人类学研究的我,早就习惯于对文字进行详细的剖析,但读潘麟先生的书就有另一种感觉:我不再纠结于字面意思和逐字逐句的分析,从而体验到了精神层面的安静和自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难免有各种“病”:不仅有各种身体疾病,还有各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比如对生活的厌倦、焦虑和无奈等。我读潘麟先生的书,好像找到了一片净土,这就是修行的起点、宁静的起点。希望各位书友能和我一样,从潘麟先生的书中体会到生命的惬意和愉悦!


文字《生命·读者》策划组、高荣
图片|东方生命研究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