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故事35| 孔子问圣

庄子外篇有七处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向老子求教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之事,但却有真实之意。这里的孔子代表的是学道者,老子代表的是得道者,无道不成学,无学不成道,其实本无高下之别,道通而为一。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

孔子向老聃请教:“有人治道譬如相互以相对的观点相辨,彼说可此说不可,彼说是此说非。善于辩论的人说:'离析石的质坚和色白,好像悬于天宇那样清楚醒目。’像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圣人吗?”

从这问题来看,孔子象是代表众多还未明道的学人向老子提问。同一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立场就有不同见解,比如白石,有人说白色是它的本性,有人说坚硬是它的本性,各执一偏,各执己见,相互是非,辩论不休。这样可以算是修道的圣人吗?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老聃说:“这只不过是如同学习乐舞和占卜之类技艺,劳累形体祸乱心神的人。善于捕猎的狗因为拘系而愁思,猿猴因为敏捷而从山林被人捉来。

这里老子以猎狗和猿猴来比喻这些人,机辩巧思有为之法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劳心劳形受拘于物,离无为的圣道太远。分离坚白无疑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不顾白石整体。

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

孔丘,我告诉你,你所听不见和你所说不出的道理。大凡有头有脚、无知无闻的人很多,但有形的人体与无形无状的道并存的人却完全没有。

道本平常,不离眼前。凡人要么执有要么执无,圣人通达有无却无有人达,如同只见坚白不见白石。

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

或是运动或是静止,或是死亡或是生存,或是衰废或是兴盛,这六种情况全都出于自然而不可能探知其所以然。倘若果真存在着什么治理那也是人们遵循本性的自然活动。

万物运作的缘由皆是自然而然。如何知道呢?怎样契入呢?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忘掉外物,忘掉天,这就叫做忘己。忘了自己的人,就能入于天,与天合一。”

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长,凡人外求,逐物迷心,是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圣人内省,忘物,忘天,忘己,复归于性初,故能重返于天,无拘无束,无为而无不为,故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是为超凡入圣。若能契入当下,顿然转凡为圣。天者,本也。圣者,末也。既已为一,何圣何凡?

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身外身是为忘己,忘己之人,是真养生,其道一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