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动物篇(夒)
灵长类动物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夒”náo,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为:“夒,贪兽也,一曰母猴。”甲骨文的“夒”字,正是一只蹲在地上的猴子的形象:头上有突出的耳朵,屁股下边有一根尾巴,手爪似乎正在捧着食物。整个图形刻画细腻而且特征明显,任何人都不会为之错识。金文在下方增添了一个人“足”之形,似乎在说明,这种动物能像人一样行走。动物世界中,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与人类的血缘最为接近,猴子也比其他动物更像人,因而小篆的“夒”字,上部讹变为表示人首的“頁”字,猴的爪子则演变为“巳、止”二字。原本意义上的象形字演变为一个由“页、巳sì、止、夂zhōng”组合而成的复杂会意字。
“夒”字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死亡,被同音同义的“猱”所取代。“猱náo”字,汉语辞典将其释为:“古书上的一种猴。”
古文释义
《广韵》《集韵》𠀤猱本字。
《说文》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巳止象手,夂象足,省作猱。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