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系列之一《无处不用典,无处不朦胧》
编者按: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书籍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思想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阅读能让我们在直面作者的同时,也直面自己的心灵与精神。聆听、对话与倾诉似乎是阅读时最好的状态,也是让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在时空隧道里的一次次游走与放纵!下边是本工作室的成员们心灵游走与放纵,呈现于此,以飨大伙。
无处不用典,无处不朦胧
——读《李商隐诗集》有感
晚唐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文人墨客也不免受到这种历史环境的影响,诗文风格逐渐由中唐的平和淡雅向感时伤怀转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便是李商隐,因处于乱世之中,往往不能将所思所感言明,只能将复杂的情思融于物象之中,借以抒怀。他的诗歌一向以情感细腻、意境迷离著称;也因此,每每吟诵品读李诗,总有一种朦胧之感,令人捉摸不透,却又忍不住揣测其中深意,欲罢不能。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大多出自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它们在诗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带着其自身的特点,营造出一种迷离、朦胧的意境。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意象与情思相融合,描绘出一幅含蓄缥缈的画卷。
古往今来的政治诗大多写实,旨在揭露社会形势或者批判历史事件、人物,而李商隐却另辟蹊径,常常以一些虚无缥缈的意象来影射社会现实。如《曲江》诗云:“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阳春意未多。”诗中有“鬼”“悲歌”“鹤唳”“天”“地”“阳春”等意象,看似在描述曲江子夜时分凄冷哀婉的氛围,与政治似乎关联不大,实际上却是利用“子夜鬼歌”、“华亭鹤唳”等典故,反映了当时甘露之变的惨烈现实。
相比起政治诗,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意象更加朦胧迷离,如描写与女冠的爱情诗《碧城三首》中就有许多或虚或实的意象。《其一》云:“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其中一部分意象来自神话传说,如“碧城”一词出自《太平御览》:“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后引申指仙人、道隐、女冠居处;“犀辟尘”出自《南越志》:“高州巨海有大犀,出入有光,其角开水辟尘。”,《岭表录异》中也有记载:“辟尘犀,妇人为簪梳,尘不着发。”“鹤”出自《锦带》:“仙家以鹤传书,白云传信。”“鸾”则出自《山海经》:“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还有一部分则是自然景物,如“星”“海”“雨”“晓珠”“水晶盘”,这些意象有实际存在的,也有想象的,虚实相间,描绘了一个至美仙境。诗人将恋人比作天上的仙子,想象她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迷幻、美妙的仙境中,超脱尘世,表达了诗人对女冠美好的爱意。
李商隐的咏物诗也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多达上百首。与旁人爱对物象的外在形态进行精雕细琢不同,他常常更倾向于描绘物象的神韵,与自己的神思相结合,往往给人一种迷离、缥缈之感。如《霜月》诗云:“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的意象“雁”“高楼”“水”“天”“月”“霜”“婵娟”俱为清冷、高寂的意象,诗人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唯美冷艳的氛围;诗中还出现了“青女”和“素娥”这两个人物形象——青女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掌管霜雪的仙女,“素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题为“霜月”,却不直接描述霜月,而是借用青女和素娥这两个出自典故中的形象,衬托了秋夜里月的清冷和美丽。
李诗处处是意韵深远的典故,把朦胧的意象融入诗中,用典技巧可谓是臻于化境。每每品之,不由得随着他的情思飘然而去,陶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