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我们,不像今天这般撕裂”

三天前,又因为某些观点,和朋友圈的几个人互相删除了好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收到好友申请时,先看对方朋友圈的倾向,觉得有三观不合风险的,要么不接受、要么设置为“仅聊天”。

这么做并非心胸狭窄,只是真不愿意争吵,甚至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今天,因为个中西医都能吵得面红耳赤,认识几年的朋友,可能一言不合就会互道一句傻X,就此别过。

回想起来,这些改变,也就是几年内的事情。

记得上高中时,因为家庭影响,我对社会话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在班上,也有几位和我一样的男生,其中有一位和我观点大相径庭。

这位男生崇拜着一位我极度反感的历史人物,而且是天天挂在嘴边。在历史观上,他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而我恰好相反。

(2013年高中毕业)

那时的我们,远比现在刻薄、激进、极端,在语文老师安排的“演说环节”上,我们总是唇枪舌战、针尖对麦芒。

但是一到私底下,这些事很快都会忘掉,继续关心篮球、游戏、动漫。再回想起来,不是那时心胸更宽厚,而是压根不会因为这些话题产生争论的欲望。

2013年,我升入大学,整个四年里,我没有和任何一个人,因为在社会话题上观点不一,产生过一丝不快。

现在的大学生,无法想象,在我们那个年代学校里几乎感觉不到一点“那种氛围”。思修课是我最喜欢的课,老师以讲时政和历史结合为主,立场中立不灌输观点,还鼓励我们探讨。

请原谅我的“装老卖老”,但这种反差感,真的令我感觉和现在的大学生不是一代人。

经常和在读大学生聊,有两件事令我吃惊,一是争吵的点,二是争吵的程度。因为对“资本家”的看法不同,就能让上下铺形同水火;更不用说一些更宏大的话题,很多人告诉我他基本不敢和同学交流观点,完全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环境隔离起来。

或许个人经验不能代表全部,但在我的大学印象中,男生们绝交翻脸的主因是生活习惯和女生,“Z见不合”也有发生,但从未到形同水火的程度。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还是考试、娱乐和求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