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 2020
2020 年可谓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整个世界如此,自己也是如此。
回顾下我的 2020,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记录。
疫情
2019 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世界的平衡,也搅乱了我的计划。
在 2020 到来前一个月,我顶着焦虑通过了转正答辩。一个月后,拿了年终奖开心地回家,没想到却遇上了疫情,而我,途中经过武汉,更是变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整个过年期间,自己被限制外出,后又出现自己隐私泄露事件,给我上了一节实实在在的社会课。
疫情开始的前一个月,每天关注各个地方的新增病例,同时从各个渠道了解不同的信息。微博虽然也有一些真相,但是负面信息基本看不到。国内的平台,只要涉及疫情的负面信息,一般存活不到一天。于是,那段时间我时刻关注 Telegram、Twitter 的关于疫情的报道,一些小人物的真实经历。可以说是不寒而栗。
期间出现了李文亮事件,可悲。
然后更让我悲愤的是,当国内抗疫有了一点起色,国外开始爆发的时候,不少国人对国外疫情隔岸观火,嘲讽连连,甚至诞生了「抄作业」这种恶心的词,并赋予它正面的含义。
试问我们国家抗疫做得足够好了么?那些逝去的生命难道不足以激发内心的反思?还自诩为优等生,等待别人来「抄作业」?
呜呼哀哉。
我记得当时关注了太多的负面新闻,加上远程办公带来的不便,自己每天都很焦虑,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有点透不过气。仿佛受难的那些人就是身边的朋友,甚至就是自己。
疫情影响了大量的行业,我所在的公司也受到严重冲击。
也怪我没有提前规划,在回到公司上班后不到一个月,公司便开始裁员,措手不及。
整个行业,或者说非大型企业,都在裁员。一些人趁此机会,换了一个更加好的公司;一些人则运气不好,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我则属于中间状态。
拿到赔偿后,想着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再找,但是,我忽略了那段时间的求职难度。
于是,后面边休息边找工作,持续了差不多三个月。这三个月里,1/3 的时间里自己跑回老家,家里还不知道我已经被裁员了,我也不太想告诉他们。后面便在家继续求职,索性运气不错,陆续有起色,最后也成功结束了失业生活。
疫情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直到现在,稍不小心,还是会爆发。比如前几天,北京顺义出现了几个病例,瞬间进入战时状态,全员核酸检查。
阅读
相对 2019 年,自己的阅读量少了许多。失业期间,自己恶补了不少专业书籍,去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分析、推荐系统等方向的知识。涉猎但不深入,最后也是蜻蜓点水,没有太多实质的收获。
其他方面,有几本书还是让我有不少启发的。如下:
- 《幕后产品》:网易云音乐产品经理所写,不同于其他产品书的泛泛而谈,此书通过许多网易云音乐的场景和案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衡量指标,是一本比较「真诚」的书;
- 《天空的另一半》:所谓「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本书说的便是女性的故事。即使在 21 世纪,世界上依旧还存在这些现象:性暴力、性别歧视、厌女价值观、处女情结。书中的故事,几乎每一个都让人内心滴血;
-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 4 版):书名鸡汤,但是很有阅读价值。里面总结的设计原则: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不仅可以用在平面设计上,也可以用在任何可视的地方,如文字排版、家庭装修等。
- 《博尔赫斯谈话录》:今年开始阅读博尔赫斯,从日常谈话以及访谈开始,去认识这位大师。除此之外,还有《和博尔赫斯在一起》。
博尔赫斯提到,读书不再量多,而在重复读好书,尤其是经典的好书。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候自己非要追求数量,强迫一个月必须读多少本书才算完成任务,但是最后却什么也没留下,浪费时间,毫无收获。
对于专业知识,或者陌生的知识,带着目的去获取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对于闲书,则可以随意涉猎,随时记录点什么,拓展自己的眼界。
写作
日记,断断续续坚持着,今年一看,总字数竟突破了 20 万字。除此之外,公众号也坚持了大半年,一开始虚荣心比较高,曾尝试去找人刷关注和阅读量,渐渐地便感觉了无趣味,遂放弃。平均每周 1~2 篇的原创文章,阅读量平均在 30 左右,自己也就不那么在乎关注度了,只是将它当作是一个展示的平台。
公众号发文章比较繁琐。我平常用 Typora 写好,然后用 Mdnice 这个工具格式化成公众号支持的样式,再粘贴到公众号编辑器里,还得手动调整排版。一顿折腾下来,一篇文章从写完到发布,得 2 个小时左右。
如果发现描述不当,或者错别字,更改起来很是麻烦。
写作到发布,应该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过程,但是我在使用公众号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于是,在我的一篇文章被删之后,我开始筹划另一种方式——博客。
终于在年底的时候,我将所有内容迁移到了通过 Hugo 搭建的静态博客里。
我选择了一个简洁的主题,尽可能删除不必要的东西。我选择 Markdown 书写,就是享受纯粹的输入体验;在博客的展示上,我也要求尽可能的简洁,不影响阅读体验。
在博客里,自己的文字自己做主,不必受限于任何平台,即使是 Hugo 倒闭了,所有的文件依旧在本地属于我自己,我可以随时迁移到别的地方。
数据属于自己的感觉真好。
未来,这个博客将是自己写作输出的主要平台。其他的如公众号、微博、Telegram、Twitter 等平台虽然也会继续放,但是长内容还是会选择沉淀到博客里面。
做饭
今年是开启做饭的一年。在此之前,自己连炒个白菜都不知道该放多少油盐。下定决心做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想掌握一项技能,然后尽可能控制自己的饮食,毕竟长期吃外卖很不健康。
一开始在「下厨房」这个小程序上学习,后面朋友推荐「懒饭」这个 App,便持续用了下来。「懒饭」相对于「下厨房」更丰富,也更现代,图文+视频,直观明白。
带饭这件小事,虽然会稍微占用闲暇时间,但是同样的时间,我也许用来刷剧刷手机,浪费在了屏幕上面,不如用来提升自己的厨艺。带饭也让我和同事更亲近,约着一起吃饭,然后谈论不同领域的话题,收获不少。
另外,做饭很容易让人平静下来,心无旁骛,可以在持续的工作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洗澡的时候有浴室沉思,做饭的时候也可以厨房沉思。独处利于思考,做饭让人冷静。
最后一个小发现,洗碗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过程。因为洗碗前后,改变了碗的状态,由脏乱变成干净整齐,很容易让人内心满足,就好比打扫房间,同样让人心满意足。
工作
换了工作之后,工作内容虽有改变,但大致相同。节奏快了许多,但是压力没有上家大,因为上家对接人起来太繁琐,评审流程也是繁琐无比,饱受诟病。不过自己遇到的同事,都还挺不错,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的 Leader,在我离开后的一次聊天,还提到说有点抱歉,毕竟是她招我来北京的,最终却遭到了裁员。我挺惊讶,但自己并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来北京是自己的选择,裁员是环境所导致,自己这一点倒是很清楚,所以完全没有那种想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新的 Leader、团队也很好,相处融洽。自己的想法也能够最大化地去完成,公司的宽容度很高。虽然产出要求频繁,但是加班不多,干完活就走,没有强制加班的恶心操作。这很符合我的期望。
不过,好事在年底即将结束,公司也将迎来大小周。
这很讽刺,记得我面试的时候,HR 信誓旦旦告诉我,他们最讨厌的就是大小周了,没想到才过去半年,事情就反转了。
装修
国庆假期回家,跟家里简单提了下装修,我的目的是想让家里人过得舒服点,毕竟现在没了我上学的巨大开支,家庭收支没那么紧张了,简单装修下父母也住得舒心。
然后令我惊讶的是,装修这个事情搞起来就是无底洞。从重刷腻子,到地板,再到换门窗啥的,预算逐渐增加到了十几万。
我和我老爸在某些方面很像,看中的东西,要么不买,要么就上最好的。这次装修也是,选材挑来挑去,最后还是选了最好的,这就导致成本一加再加。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赚个钱实在是不容易,分分钟就能把你掏空了。
都说 2020 太糟糕,人人期望赶紧跨过去,迎接新的一年。殊不知时间是连续的,年份只是人类自己的划分。糟糕并不会随着一个节点的流转而有所变化,没准 2020 才是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