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一道命令,副帅变主帅,主帅变副帅,却换来彪炳军史的大捷!
1947年3月,蒋军三次进犯临江均被我军挫败后,又从11个师的兵力中抽调出20多个团的编制,四度侵袭临江。
当时我军有多少兵力呢?仅有辽东军区三纵的3个师,再加上四纵的1个师。如果按团来计算的话,则最多只有14个团兵力。
在敌人大军压境,兵力和武器装备均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军无疑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不能不引起南满分局的高度重视,并召开了紧急会议。
虽然形势严峻,但这场硬仗是非打不可、无可避免的。
经过南满分局军政干部们的集体讨论,最终确定由三纵司令员曾克林担任此战的主帅(即总指挥),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为副帅(即副总指挥)。
这样的安排无可指摘,毕竟无论两人的职务高低和可调用兵力多寡来看,均是曾克林排在前面。
会议达成这一决议后,就通过电报分别告知曾、韩二人,并要求韩先楚前往三纵指挥部,商讨具体的作战部署。
韩先楚接到电报后二话没说,当即按照南满分局的安排,前去与曾克林开会讨论退敌之策。
与会各方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在一个具体问题上却产生了不同意见,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主攻方向的问题。
主帅曾克林是一个用兵稳妥的指挥员,他主张先攻击敌军中路侧翼,也就是敌暂编第20师。
这么打的理由在于,该师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力,都逊于其他各路敌军。
曾克林的这一主张合情合理,得到绝大部分参会者的赞同,只有一个人不同意。
他就是副帅韩先楚。
韩先楚认为,来了那么多敌人,不可能全部把他们收拾掉,要打就打最强的那一路——敌第89师。说是枪打出头鸟也好,说是杀鸡儆猴也好,总之灭了89师的威风,就可以震慑其他敌人。
可是89师并不好打,因为它是老蒋的正牌嫡系,也是来犯之敌的中路主力,不但战斗力强、装备也好,显然是个硬茬。
曾克林不支持这种打法的理由在于,如果不能在一天之内干掉89师,那么拖延下去,就有可能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局面会极为被动。
韩先楚则坚定不移地认为,只有将89师诱至有利地形,实施猝然一击,完全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
这是因为89师看似不可一世,实则有两大弱点:一是初来乍到,既不熟悉地形,也不了解我军的实力和战法;二是他们仗着是嫡系部队,气焰极为嚣张,目中无人。
只要一鼓作气打垮89师,那么对付其他各路敌人都不成问题了。
总之,在这次会议上,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既然如此,就只能采取一个办法了,那就是请上级来裁决。他们当即把各自的意见通过电报向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政委陈(云)作了汇报。
萧、陈二首长认真研究了二人所持的不同意见,反复讨论后,决定采纳韩先楚所提交的作战方案,即先打89师、震慑群敌之策。
打法是确定了,可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这次战役由谁来担任军事主官。萧、陈首长认为,既然采用了韩先楚的方案,就应由他统一部署,因此电令三纵、四纵各部均在韩先楚指挥下作战。
也就是说,上级这道命令,让四保临江之战的副帅变成了主帅,主帅则变成了副帅,把韩、曾二人的位置正好调换了一下。
曾克林和韩先楚接到萧、陈首长这道命令后,欣然接受。
仅仅过了两天,就从前线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韩先楚、曾克林通力合作,指挥三纵、四纵部队,先是在红石砬子一带全歼敌第89师及54师162团,接着又将赶去增援的二个师一举击退。
毫不夸张地说,四保临江之战在韩先楚指挥下,取得彪炳军史的大捷!
此役还有两大闪光点:一是东北我军第一次取得全歼敌人一个整师另一个整团的佳绩;二是我军仅付出伤亡300人的代价,却歼敌上万人。
正如韩先楚所说,敌第89师被歼灭后,果然吓退了剩下近10个师的敌人,吹响了东北我军战略反攻的号角。
需要指出的是,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这次大捷,无论韩先楚、曾克林还是萧、陈首长的做法都值得称赞。
韩先楚没有因为自己本是副职就畏首畏尾,而是坦陈直言、勇于担责、当仁不让。
曾克林充分发挥军事民(主)作风,给予韩先楚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在上级下达命令后坦然服从韩先楚的指挥,的确豁达大度。
萧、陈首长不局囿于职位、层级的条条框框,敢于决断,用人不疑,同样是创造军史上这段佳话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