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中国狂揽金牌,却几乎没上过热搜

    图 |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残奥会就要落幕了。

    可很多人不知道。

    甚至可能连残奥会是什么都不知道。

    知乎上就有人问,残奥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的回答,不乏这样的声音:

    残奥会本来就不应该存在,没什么存在的意义。

    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举办残奥会!比残吗?比惨吗?

    我相信他们或许是出于对残疾人的同情、对弱者的体恤。

    但说残奥会没有意义,实在不敢苟同。

    人的灵魂之所以高贵,不在于成就高低,不在于四肢健全与否,更不在于外貌、金钱等等。

    只在于品格与意志。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尊重,而不只是同情。

    接下来,听我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不长,但我会很用心。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叫张丽,最近刚为中国游泳队拿下了东京残奥会首金。

    2021年8月25日,东京残奥会游泳女子200米自由泳S5级决赛。

    随着裁判一声哨响,张丽像一支箭般冲进水里。

    比赛一开始,预赛第一的英国选手克尼,就把距离拉开了。

    前150米,张丽始终落后。

    她什么也没想,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追上去。

    到了最后50米,张丽转过身来刚好能看到克尼,两人的距离已经拉近不少。

    她给自己打气:尽力拼,一直追,一直追。

    最终,张丽后来居上,赶了上去,并以0.12秒的微弱优势逆转夺冠。

    知道自己夺冠那一刻,张丽哭了。

    她说:“这个冠军对自己内心也是一种慰籍,谢谢自己的坚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张丽的第5块奥运金牌。

    图 | 源于《央视新闻》 张丽夺冠

    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年仅18岁的张丽第一次登上残奥会的舞台,就一举拿下四块金牌。

    并打破世界纪录,赢得“四冠王”称号,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按理说,对于这样一位实力强劲的选手而言,早已不需要金牌去证明什么。

    那又是什么让她激动落泪呢?

    也许,是压力,也是毅力。

    1998年,张丽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

    上天并未给她任何厚待,反而让她从一出生,便罹患先天性脑瘫。

    长大后,她腰部以下行动不便,出行只能靠轮椅。

    其他小朋友蹦蹦跳跳的年纪里,她只能坐在轮椅上,投去羡慕的目光。

    可她很乐观,也很努力,甚至还会反过来安慰父母,学习上更从不让人操心。

    14岁那年,张丽被陕西省残疾人体育中心选中,练习的就是游泳。

    但为了不耽误学习,她一度有些排斥。省残联的老师给她做了好几次思想工作,才终于说服成功。

    即便是入选省队之后,她也从未放下学习。一边坚持读书,一边努力训练,是她生活的常态。

    图 | 张丽日常训练

    最初,她也对泳池抱着深深的恐惧。

    呛水、呕吐,都是常有的事,普通人学游泳都未必轻松,何况是天生残疾的她。

    可她都熬过来了,甚至对自己比所有人都更严格。

    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承受着常人难以估计的压力,日复一日。

    到了15岁那年,她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取得女子100米蛙泳第一名。

    两年后,她又在残运会上斩获1金2银,顺手打破女子100米蛙泳全国纪录。

    再下一年,她入选了国家队,并在里约残奥会上一举成名。

    那年赛后面对采访,她笑得合不拢嘴:“很好啊,拿了这么多第一,自己开心,家里人也开心,不过后面还是要好好游。”

    话还没说完,又捂着嘴笑了起来。

    她的教练张鸿鹄说:“她很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帮自己减压,而这种能力是一般年轻运动员不具备的。”

    熟悉她的人,也都说她“性格活泼、大大咧咧,有点自来熟”。

    多好的姑娘啊,命运或许不公,可她从未沮丧。

    只是时常挂念着家人:

    “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对于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愧疚感,

    我姐姐独自照顾父母比较辛苦,想和她说声谢谢。

    父母这些年也挺辛苦的,一直支持我走这条路,谢谢他们可以理解我。”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叫苏桦伟,苏炳添心中真正的“苏神”。

    就在东京残奥会开幕的前一天,苏炳添在微博上发文:“大家都叫我苏神,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他叫苏桦伟!”

    1981年,苏桦伟出生于香港九龙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油漆工人,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

    仅仅出生半年后,小苏桦伟就确诊了溶血性黄疸病。

    虽然经过救治,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留下了麻烦的后遗症:

    肌肉痉挛,有可能永远都不能自主行走;

    脑麻痹,听说能力和学习能力皆受到了损伤。

    那时谁也难以相信,这个孩子不仅能学会奔跑,还能在奥运赛场上打破世界纪录。

    从1996年,到2008年,苏桦伟总共参加了4届残奥会,获得过6枚金牌。

    并且是男子100米和200米比赛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他靠的是什么?天赋或许有之,但更多的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

    痉挛症患者和身体健全的人不同,他也许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一个正常人的水准。

    像爬楼梯这样的日常动作,对于苏桦伟而言都如同婴儿学步一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练习,再练习。

    在训练之外,也难免会遭遇其他人好奇或轻视的目光,甚至还要忍受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的羞辱和欺凌。

    也许,这样的经历比身体的残疾,更让他感到痛苦和恐惧。

    他也曾动摇过,但转念一想又不太甘心:“难道我真的没有用吗?”

    他始终没有放弃,哪怕一次次地跌倒在跑道上,一次次地被质疑与嘲笑,都不足以抵消他心中坚定的信念。

    图 | 源于电影《12秒58》

    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比赛结束后,苏桦伟的身体已经响起了警报。

    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病愈发严重。

    但为了能亲自在祖国赢取奖牌,苏桦伟仍在伤痛中坚持训练。

    甚至不惜使用大量止痛药,来备战北京残奥会。

    由于弱听症的影响,他还需要额外克服起跑反应不足落下的距离。

    在最后的决赛中,苏桦伟依然起步较晚,一度落后其他选手数个身位。

    但凭着不懈的训练激发出的身体潜能,他还是不负众望,夺得男子200米(T36)金牌,并以24.65秒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

    冲破终点线的时候,守候已久的刘德华,同时也是苏桦伟的好朋友兼经理人,也不禁上去与他紧紧相拥,留下了无比动人的一幕。

    苏桦伟曾对媒体表示:“我很喜欢跑步时风吹过脸颊的感觉。”

    在自传《赤道上的金牌》中,苏桦伟亦解释了书名的含义:

    “赤道”之“赤”不仅象征着其有血有汗的苦练历程,还代表了其挚爱的跑道的颜色,以及对待跑步的如火热情。

    一个曾被医生诊断为“可能永远无法行走”的孩子,爱上了奔跑。

    他不停地奔跑,风从他脸颊吹过,从他脚下划过,从每一个望着他身影的人心头掠过……

    越是看着他,你就越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一份生命的热烈与活力。

    许多四肢健全的人正在逐渐缺失的活力。

    也让我想起2012年,史蒂芬·霍金在伦敦残奥会开幕式上所说的:

    “人类的努力探索是没有边界的。残奥会就是意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观念。

    我们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比人的意志更加坚决。”

    图 | 霍金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致词

    最后一个故事,主角叫李端,曾经的扣篮冠军,后来的残奥会三级跳冠军。

    18岁之前,李端的人生一片光明。

    那时候,他是沈阳军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也是全国篮球扣篮冠军,在篮球场上正如日中天。

    从5岁就开始打篮球的他,梦想是成为像乔丹一样优秀的篮球选手。

    1993年,国家成立“国家男篮少年队”,15岁的李端入选了,并一步一步成为队里的主力后卫。

    图 | 李端在1993年获得全国青年男篮扣篮冠军

    在国家少年队集训期间,李端认识了王治郅,逐渐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也是那一年,在江西进行的全国青年篮球联赛的扣篮比赛中,李端获得了冠军。

    “大郅扣篮扣不过我,你知道不?他大个子跳起来,不好看。”他笑着说,眼里满是光芒。

    每当谈起扣篮,李端总是无比兴奋:“那种在空中滑过的感觉,像是在天堂。”

    17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CBA联赛沈阳部队队的主力后卫,国家青年队主力后卫,前途无量。

    直到1996年9月11日,正在备战CBA1996-1997赛季的李端,在打扫卫生时,一个灭火器突然爆炸。

    灭火器的上端部分在强大的压力下,飞了起来,直接砸在了李端的脑门上……

    整整15天,李端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他努力睁开眼,可眼前是一片永恒的黑。

    那一场爆炸,改变了李端的一生:右眼球被击碎、左眼视神经挫伤,上颌骨、颅骨骨裂,鼻梁骨粉碎性骨折,右手食指第一节被炸掉……

    那一年,他刚刚18岁。

    刚醒过来的那几天,李端不吃不喝,不想见人,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啥也看不着了,篮球也打不了了,别的我也不会。那我还活着干啥啊,我就拉倒了得了。”

    直到有一天,同病房的一个癌症患者跳楼自杀,他的亲人悲号不已,那声音让李端清醒了许多。

    “死太简单了,这样离开这个世界,自己是解脱了,伤心的只有亲人和朋友,这是对亲人的不负责任呀。”

    他下定决心,勇敢去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

    1997年8月,李端被部队送到沈阳盲校学习盲文。而他仅用了15天,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创造了盲校成立以来的最快学习记录。

    再后来,李端还学了盲人按摩,考取了按摩师证书。

    他又回到了训练场和赛场,又听到了熟悉的哨音和篮球在地板上咚咚的撞击声。

    只是这一次,他是作为一名专业按摩师回来的。

    在他学习按摩的同时,辽宁残疾人运动队到盲校招收运动员时,发现了李端。由于身体条件好,他一下子就被教练选中了。

    也自此,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运动生涯,成为了一名跳远运动员。

    1998年,李端学习跳远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全国选拔赛的冠军。

    图 | 在第13届北京残奥会男子跳远F11级比赛中,李端勇夺冠军。

    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李端在带伤的情况下夺得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

    颁奖时,站在领奖台上的李端,看不到国旗,也听不到国歌。

    “我当时心里很不好受,我是盲人,看不到国旗升起;因为不是金牌,无法听到国歌。

    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得冠军,这样我就能听到国歌在赛场上奏响。”

    图 | 领奖台上的李端

    到了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李端成为了那一年跳得最远的盲人运动员,夺得两枚金牌。

    当《义勇军进行曲》在雅典的上空奏响的时候,李端激动地把他残缺的右手放到胸口,合着旋律大声地唱了起来。

    他唱国歌的声音很大,以至于有国外媒体把他评为“本届残奥会声音最大的人”。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李端更是在三级跳远比赛中,打破了尘封10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他说:“那就是10年前我在空中滑向篮筐的感觉,像是在天堂。”

    他的眼里没有光,可我却看到了一片星空。

    所以,你说残奥会的意义是什么?

    无论张丽、苏桦伟,还是李端,他们都早已给出了答案。

    身体的残疾和缺陷,命运的起伏和灾难,或许会改变很多东西。

    但无法改变一颗热血澎湃的心。

    他们如此,他们身后难以计数的残疾人,也同样如此。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残疾不在于你失去了双臂,双腿,或是失去别的什么。

    真正的残疾是,对那些你想做的那些事情,轻言放弃。

    从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中国首次进入金牌榜前十;

    到2000年悉尼残奥会的第六,再到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榜首,最后到了如今的东京残奥会。

    我们已经蝉联了4届残奥会的金牌榜榜首。

    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每一届都是我们第一。

    截至发稿前,我们依然以85金51银46铜共182枚奖牌的成绩,继续排名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

    看着他们,我热泪盈眶。

    看看他们吧,那是生命最热烈、最壮烈的模样。

    图 | #东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残奥代表团出场

    最后,再分享李端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做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才能真切地浮现电视里才有的画面,有时候突然被梦惊醒后,真想再睡过去,继续刚才的梦境,但很多时候都睡不着了,呵呵……”

    第二句是:“不管怎么样,生活都要继续,高高兴兴的、平平淡淡的。”

    高高兴兴、平平淡淡。

    多平凡,又多难得。

    参考资料

    1.新华社《从“菜鸟”到“三冠王”――游泳小将张丽在里约残奥的梦幻之旅》

    2.网易新闻《0.12秒优势夺冠!张丽斩获中国游泳队首金,先天脑瘫浴火重生》

    3.华商网《商洛健儿张丽东京残奥会上拿下两金一银 提起家人却哽咽》

    4.中国体育报《沈阳军区体育工作队运动员李端的追梦脚步》

    5.西安晚报《黑暗世界的飞人李端 世界跳得最远的全盲运动员》

    6.中国新闻网《亚残运会选手李端:从军人到盲人冠军》

    7.今晚报《“苏神”被“苏神”感动》

    8.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人物 | 苏桦伟——田径场上的“神奇小子”》


    文字为国馆读书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本文作者:温故

    (国馆专栏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