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秦始皇调动军队的虎符

郭沫若有很多头衔。除了众所周知的“现代作家”“历史学家”外,还有一个头衔:考古学家,出版过研究文物的专著《石鼓文研究》《出土文物二三事》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来到了大后方重庆。在重庆,他考证出《石鼓文》的产生时间,并在嘉陵江北岸主持发掘出延光四年的汉墓。

平时无事可做的时候,郭沫若喜欢在周边的地摊逛一逛,看能不能“捡漏”到文物。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巫山人活动,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铜梁文化、巴国文明等。在民国时期,重庆不断有文物出土。当时在民间找到一些文物,并非什么难事。

这天,郭沫若到住所附近的一条古玩街闲逛时,经过了一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摊。小摊上摆了不少小物件。郭沫若擦肩而过时,不经意地扫了小摊两眼,发现了一个造型古朴的铜老虎。郭沫若心想:“这难道是一个文物?”他便停下脚步,在小摊边蹲下去,拿起这个铜老虎,仔细端详起来。

郭沫若刚刚拿起来,铜老虎就意外地分成两半。“铜老虎”“分成两半”……这些信息闪电一样在郭沫若脑海里划过,对中国古代历史很有研究的郭沫若立即想到:“这难道就是传说中调动军队所用的'虎符’?”

想到这里,郭沫若问摊主多少钱。摊主回答说“10元”。10元钱看起来并不多,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10元钱能够买约100斤大米,也算一笔不小的款子了。郭沫若薪酬并不高,但向来舍得在文物研究上花钱,于是爽快地拿出10元钱,买走了这个铜老虎。

郭沫若把铜老虎带回家,对照古籍认真研究。他发现,铜老虎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这充分地证明,铜老虎竟然是传说中大名鼎鼎的“秦阳陵虎符”。

2200多年前,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了全国。随后,秦始皇给全国各地的驻守将领颁发了一种铜制兵符。兵符呈卧虎状,可一分为二,称为“虎符”。小小的虎符,有调动千军万马的至高军权。

虎符,在通常印象中,是用来调兵的,只有持有虎符,将领才可以调动军队,否则,是无法调动军队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虎符只是皇帝用来下令的凭证而已,军队的直接军事长官要调动自己的军队,根本就不需要虎符。

据传,虎符是由商朝末年,西周初期的姜尚姜子牙所发明,作为君主授予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由于老虎凶猛,所以,就将调兵凭证的样子做成了老虎的样子。

虎符通常分为两半,内有榫卯,相互契合,甚至还有跨越两半的文字,用来防止伪造。虎符的右边一半留在君主手中,左边一半则交给掌管军队的长官。君主需要 调动军队时,就派人持右半边虎符,前往军队驻扎处,与军队长官的左半边虎符相“符合”。通常情况下,只要虎符相合,军事长官就可以服从调兵人的差遣。

而且,虎符是一地一符,不同地方军队长官的虎符,内部榫卯各不相同,互相之间无法“符合”。也即是说,一个虎符,只能调动一地的军队。

到目前为止,虎符的出土实物,仅有数枚。凡是使用过的虎符之上,皆有铭文,注明虎符的用途。其中,较早的一枚,是在西安郊区杜城村西出土的虎符,据考证是秦惠文王的兵符,被称为“秦错金杜虎符”。

秦错金杜虎符

杜虎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上有嵌金铭文共40个字:“兵甲之符,右才(同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即烽火)之事,虽母(同毋)会符,行殴(同也)。”

铭文的意思就是,兵符,右部在君主手中,左部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是要调兵,50人以上的,必须有君主一半的兵符符合,才可以。如果遇到烽火等 紧急军情,则不受限制。而在秦律中,的确有相关的调兵规定,除了战争时期以外,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持有相应的兵符。

实际上呢,这只是表面上看似完美的一种君主控制军队的方法而已,漏洞很多。虎符是君主用来调兵的凭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臣,私自调动军队。对于不直接掌管军队的大臣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持有左边虎符的军事长官而言,一点效果都没有。

如果真有需要,持有左边虎符的军事长官,可以依据左部虎符的榫卯和文字,轻松的伪造出右半边虎符,假借君主的旨意调动军队。而实际上呢,这些军事长官, 调动自己掌管的军队,根本就不需要使用虎符。持左边虎符的军事长官,要调动自己的军队,只要一级一级的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就行了。

我们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

秦始皇、扶苏、蒙恬之间的兵符

秦朝大将蒙恬,遵从秦始皇的命令,在长城驻军防御匈奴。蒙恬应该握有一枚虎符的左半边,秦始皇握有虎符的右半边。蒙恬在长城驻防区内的军事行动,根本就 不需要每次都请示秦始皇,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否则,很容易贻误战机。蒙恬调动自己麾下的军队,根本不需要秦始皇的右半边虎符。只是较大的 军事行动,蒙恬会派信史汇报给秦始皇。

那什么时候会用到虎符呢?秦始皇如果突然要将蒙恬的一部分军队调防到其他地方去,那么秦始皇就要派使者,持右边虎符前往宣旨。诏书上写明军队调动方向, 然后勘验虎符。一切符合了,蒙恬执行命令就可以了。否则,蒙恬就可以认为使者是来骗取他的军队,不予理睬。

秦始皇死后,赵高就伪诏让扶苏“以兵属蒙恬”,然后回咸阳奔丧,后又赐扶苏自尽。蒙恬当时就劝扶苏:“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 等确认清楚了,再自杀不迟。蒙恬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就是因为手握三十万大军,这些军队会听从扶苏和蒙恬的命令。但是,根本不会听从持右部虎符的使者的命 令,因为勘验虎符的工作是要由扶苏和蒙恬来做的。军队的直接指挥官,才是调动军队的关键,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的。

右虎符只是给掌管军队的将领,发命令的凭据而已,基层士兵才不会管虎符不虎符。至于领兵的将领听不听,自己决定。这一点,在另外一个故事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魏王、信陵君和晋鄙之间的兵符

众所周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的符就是虎符。

秦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平原君向魏信陵君求救。魏王令老将晋鄙率10万大军援赵,但是魏王又担心得罪强大的秦国,下令晋鄙驻军观望。魏王下令给晋鄙时,就需要派使者持右部虎符前往,宣完命令,使者再带着右虎符返回。

右虎符在勘验过后,根本就不用交给带兵将领保管,还是要收回的,这也说明后续调兵根本就不需要合在一起的虎符,就给主帅看一下就行了。但是虎符返回也要时间,所以后来变成了其他形式,比如皇帝金牌,召岳飞回师的就是连续十二道加急金牌。

信陵君为了假传魏王的命令,让晋鄙进攻秦军,就偷出了虎符。可是,晋鄙怀疑信陵君带来的命令是伪造的:“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 代之,何如哉?”能够做10万大军统帅的将领,哪里是那么好骗的,一看信陵君单车而来,就不像是魏王派来的。

信陵君不得已,“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才夺了10万大军,并大破秦军,救了赵国。

虎符失效的事情,在汉朝的七国之乱,以及唐朝的安史之乱,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中,都有发生。没有右部虎符就不能调兵了?如果真是那样子,七国就乱不起 来,安禄山也起不了兵,赵匡胤也做不了皇帝了。特别是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避居蜀川,唐肃宗掌国。玄宗用原来的虎符给将领们下达命令,已经不管用了,愿意追 随肃宗的将领都说玄宗的虎符是假的。

所以说,只认虎符不认人,或者是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兵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更多的还是看对军队的实际控制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虎符右边的部分在皇帝身边,左边的部分在驻守将领身边。秦始皇需要调兵遣将时,就派人带着右边的部分前往地方上,与驻守将领进行对照。如果虎符能够合上,就证明无误,可以执行皇帝的命令。反之,则一兵一卒也不能调动。

虎符的存在,证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调动军队的权力统一到朝廷来,由皇帝亲自掌握。同时,朝廷制定了严密的军队指挥和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兵役制度。

郭沫若从地摊上淘到的这个铜老虎,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因此叫“秦阳陵虎符”。“秦阳陵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阳陵是秦朝时期的郡名,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

当年秦始皇给全国各地的驻守将领都颁发了虎符,数量并不少。但是,经过2000多年的朝代变迁和风吹雨打,大部分虎符都被毁坏或者湮灭了。能够留存下来的虎符,少之又少,像“秦阳陵虎符”这样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更是如凤毛麟角。由此可见“秦阳陵虎符”的珍贵。

秦阳陵虎符相传是山东省枣庄市临城出土,由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市偶然发现的。

抗战时期,郭沫若空闲时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并可分成两半,郭沫若当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件古代兵符,便买了下来。经仔细考证,该件文物正是秦始皇统治时铸造的秦阳陵虎符。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阳陵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用青铜铸成卧虎状,昂首翘尾,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文字沿纵长轴(从虎颈至胯间)分两列排列,阅读顺序是两列自右及左,每列内自上而下,左右半符排列及读法相同。

秦阳陵虎符由于年代久远,对合处已经锈死,不能分开。

截至2017年发现的秦虎符中,只有秦阳陵虎符和秦东郡虎符的铭文为“右在皇帝”,证明这是秦始皇统治时铸造的用品,此时国君称为“皇帝”,说明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的虎符,同时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国时期的王国维先生考证认为“秦阳陵虎符”是子婴(秦三世)降汉时将左半符收齐后一并献上的国之重器,左右符久合一起故而锈蚀不可分。
秦阳陵虎符清晰的展现了秦国虎符的功用,由此可以大致看出秦国的兵制: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这些都表明秦王朝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已经基本成型。
秦阳陵虎符由于分成两半,分开收藏,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完整保存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秦阳陵虎符就是一套完整的虎符。

“秦阳陵虎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根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研究,秦朝即将覆灭时,秦三世子婴投降了刘邦。那时候,秦三世子婴将“秦阳陵虎符”左右半符收集在一起,献给了刘邦。汉朝灭亡后,“秦阳陵虎符”消失无踪。

民国时期,“秦阳陵虎符”在山东省枣庄市临城出土,重现人间,在收藏家之间流传。王国维的好友、考古学家罗振玉就曾经收藏过“秦阳陵虎符”。如今,在因缘际会之下,郭沫若又成了“秦阳陵虎符”的主人。

郭沫若对“秦阳陵虎符”爱不释手。1942年初,郭沫若创作5幕历史剧《虎符》时,就深受“秦阳陵虎符”的启发。《虎符》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反侵略志士信陵君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精彩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将包括“秦阳陵虎符”在内的许多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如今,“秦阳陵虎符”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