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续命汤

续命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石膏40~200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不汗,盖被助汗。若不汗,更服。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方证]
    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肢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现代应用]
    1.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大脑软化症、颈椎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炎、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病毒性感冒、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百日咳、妊娠咳嗽等也有应用的机会。
    3.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浆液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山病、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风湿热、高血压病、面神经炎、血管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皮炎等。
    [经验参考)
    《古今录验》载续命汤疗大痹,一身不遂,或半身一手一臂,口不能言,习习不知人,不觉痛痒(即本方去人参、干姜,加干地黄、防风、黄芩)。服后当汗出,气下自复。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并疔上气咳逆,面目大肿,但得伏不得卧更善。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从经文来看,本方所主的“中风痱”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脊髓炎,而且病变的部位比较高。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先生以本方治疗急性脊髓炎、脑干脑炎、格林一巴利氏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所致的相同症状(赵典联,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四川中医,1993;11(9):1)。目前,经方家们对本方的应用已经扩展到脑血管疾病的领域。如王占玺治一脑血管病人,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言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舌质稍红,苔薄黄,脉象左细右弦滑。血压高,左侧鼻唇沟变浅,且向右侧稍偏,鼓腮实验正常,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右手握力减弱,右膝腱反射稍亢进,右脚Babinski氏征阳性。于是诊为“左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拟《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麻黄6 g、桂枝6g、当归12g、党参20g、生石膏40g、干姜3g、甘草6g、川芎10g、杏仁10g、蜈蚣5条、僵蚕6g(分冲)、钩藤30g、白蒺藜30g。服12剂后,右上下肢失灵明显好转,a已能自行走路及右手持物较前大为有力。又服十剂,诸症消失而愈。(《张仲景药法研究》)。本案所述,当为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本方疗效如此之高,是否与早期使用有关?另外。对于出血性中风疗效又当如何?“血压高”是否为麻黄的绝对禁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动辄便用补阳还五汤等的同道而言,阅读本案无疑有清风一缕的感受。
    本方不仅可以治疗“—身不遂,或半身一手一臂”,“不觉痛痒”的“大痹”,也可以治疗关节炎之类的“小痹”。如来春茂用本方治一男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症见四肢骨关节红肿灼热,疼痛难忍,手如鸡爪,不能伸张,身热恶寒。经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曾用过多种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未能控制。因而转求中医诊治。除见上述症状外,并见身重强直,转侧艰难,口干烦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认为屈寒湿凝滞,气血瘀阻,郁而化火,致寒热错杂之证。治宜蠲痹祛风,养1n1通络。选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麻黄、桂枝、杏仁、干姜、当¨、甘草各9g,党参15g、生石膏30g、川芎6g、蜈蚣2条,全蝎3g。二剂后热退,连续服至七剂,手指巳能伸开如常人,红肿消退,行动自如,I虹沉、抗“O”均已汇常,再予小剂量独活寄生汤缓服以巩固(新中医,1984;11:42)。
    古方中还有一首小续命汤,也用于治疗中风,链接于此,以供参考。《许氏医案》载许恩普治一厨夫,中风不语,他医误以瘟病治之病剧。诊见脉细,知系卒中。拟以小续命加参芪一服,即大呼曰:何不早与我服此药?同时还载其邻居沈智泉中风;水部正郎杨紫沧中风;内务府科房王寿龄母等人中风,皆与本方加减而愈。其他贫民无名之人,不可胜道也。丁甘仁先生治一中风患者,年甫半百,阳气早亏,贼风人中经腧,荣卫痹塞不行,徒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神识似明似昧,嗜卧不醒,右手足不用。风性上升,痰湿随之,阻于廉泉,堵塞神明也。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紧而滑,苔白腻。阴霾弥漫,阳不用事,幸小溲未遗,肾气尚固,未至骤见脱象,亦云幸矣。急拟先圣小续命汤加减,助阳祛风,开其痹塞,运中涤痰,而通络道。冀望应手,始有转机。处方:净麻黄、全当归、川芎、姜半夏、光杏仁、生甘草、川桂枝、熟附片、生姜汁、淡竹沥、再造丸《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日本汉方医学》载曲直濑玄朔于1583年治疗正亲町天皇的脑中风。当时名医齐聚一堂。先生诊见天皇已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喉中如拽锯声,周身发热,脉浮缓。足田定加诊为“伤寒”,半井通仙和先生均诊为“中风”。然服半井通仙药后一昼夜,仍然不省人事,处于昏睡状态。先生奉旨诊治。与生姜汁冲服苏和香丸,再处小续命汤两剂便愈。
    本方是大青龙汤的姊妹方。使用时要注意鉴别。它是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的基础上,加干姜、川芎、当归、人参等,温阳活血、补正养虚,使邪气散而正气复。而精神痱废、言语不利、筋骨不用等症,必随汗而解。乃攻补兼施之法。编者认为,续命汤在脑血管病的治疗空间还是很大的。不必拘于后世“内风”、“外风”、“真中”、“类中”之争,总以临床见证为依据。如体格素来壮实,不爱出汗之人见半身不遂,知觉麻木,语言涩滞,项背酸痛,痰涎壅盛,面目浮肿,身体不能自收或拘急不得转侧,口干目哆等而属虚实夹杂者,即可使用本方。只是在疾病早期要慎重使用。一般在急性期过后,没有太多的不适,却迁延不愈,麻痹不仁,喜笑尤常,纳食减少,气色淡暗,精神不振者。此时可随证加减,往往疗效优于它法。兼寒则加附子、细辛、川椒;兼热加黄芩、天花粉、知母;兼湿加防己、白鲜皮、白术;兼燥加羊脂、紫菀、柏子仁;兼痰加荆沥、竹沥、姜汁;兼血瘀加芍药、丹参、大黄;兼风加防风、石楠、羚羊角等。所渭“程式在心,活法在人”也。另外,本方对于面神经炎后遗症也有良效。
    [原文点睛]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怠不得转侧。(《金匮要略》第五篇附方)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注论精选]
    胡希恕:既用麻黄加石膏汤解外之邪,复以参姜归芎补内之虚,故治表不解而中虚血少者。(《经方传真》)。
    尤在泾: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于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施之法也(《金匮要略心典》)。
    赵以德: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得之。内经谓内夺而厥,则为痦痱。实者,是风寒暑湿感之。虚以实治,则气血愈散。此方乃治实邪也。故麻黄为君,佐干姜开寒痹,石膏解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者,亦为风寒所致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小续命汤:

如:“小续命汤,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大续命汤,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西州续命汤,麻黄(去节)六两,石膏(碎,裹)四两,桂心、当归、甘草(炙)各二两,川芎、干姜、黄芩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小品方》记载“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原方组成为: “甘草一两,麻黄一两,防风一两半,防己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附子一枚(大者,炮),川芎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五两。”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续命汤及类方,乃是唐宋以前治疗中风之主方,在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均有体现,其病因多强调中风乃多感受外来风邪所致,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

  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时对其治疗中风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甚良”、“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

典型病例

  朱某,女,48岁。20121118日初诊。

  主诉:中风后遗症右足内翻7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7年前突发左侧脑出血,经抢救后,生活基本自理,血压控制良好,唯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尤以右足内翻为甚,辗转西安、安康等地多家医院救治,采用中西医药、针灸、按摩、外洗等多种办法,均无效果。

  现症:面色偏暗,语声正常,偶有头晕,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暗、舌下脉络瘀阻,左脉弦滑,右脉滑。查体见右足内翻,活动时右腿外撇,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证属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乃为常法。但患者告知7年间常用之法已用尽,诸医方中必用黄芪及活血化瘀之品,但鲜有效果。

  笔者细考,此患者之证与《金匮要略》、《古今录验》所述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甚为相似,法当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方用续命汤《古今录验》化裁。

  处方:生麻黄15克,桂枝20克,当归20克,党参30克,干姜6克,川芎30,杏仁10克,川牛膝30克,鸡血藤30,威灵仙20克,茯苓30克,姜黄20克,萆薢20克,黄柏15,炙甘草10克,大枣6枚。7剂,水煎服,嘱患者每晚9点前服完。

  20121125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述中药后,口味较前不太一样,身体似有燥热感,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唯明显之变化乃足内翻消失,右腿外撇减轻,7年来首有脚踏实地之感觉,患者甚为高兴。但右侧肢体肌力变化不明显,服药三剂后血压升高至160/90mmHg,自行调整降压药后血压降至正常。继续前方7剂。

  2012122日三诊,患者服用后无特殊感觉,肢体活动亦无明显变化,右足脚踏实地,感觉良好。暂停服药。

  三月后患者来诊,要求继续用药巩固疗效,察舌质、舌下瘀血之象减轻,又有生麻黄升压之虑,遂在原方基础上变为炙麻黄8克,茯苓15克,姜黄10克,萆薢10克,黄柏10,炙甘草6克,陆续服用20余剂,感觉良好,随访三月,足内翻无复发。

  按:本例为典型之中风后遗症,常法多采用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血压高者亦用天麻钩藤汤等加减。本病例病史7年,辗转多家医院,多种中西医手段治疗鲜效,必须另辟蹊径。

  细想该患者之表现,乃与中医所言之中风痱吻合,其肢体表现及足内翻之状况与《金匮要略》、《古今录验》所述甚为相似;《医宗必读》亦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因此,对于此患者,组方应以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为法,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化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