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马虎”没考好?一句话就怼回去!
教育·美文·感悟
-1-
“有一道题我本来会做,只是由于马虎做错了。”
每到考试分析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和家长这么解释。
儿子上学的时候,也是经常这么回答。
此时,我只会问他一个问题:
“如果试卷上的题目是1+1等于几,你会因为马虎而做错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
那么,其他的题为什么会马虎呢?
-2-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所谓的“马虎”,本质上还是在知识掌握上出现了问题。
如果知识掌握得和“1+1”一样熟练明白,那么不可能马虎。
甚至,有时候孩子说某道题马虎了,只是一种借口。
因为将马虎做挡箭牌,好像没考好只是偶然,自己其实啥都会,家长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自己也能够心安理得。
不过有好几次,我让孩子把“马虎”的题拿出来重新做,或者找几道类似的题目考他,结果仍然做得不好。
这说明,孩子嘴里的“马虎”不一定是自己真的会了。
-3-
当然,在现实中确实存在题目明明会做,却最终做错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大题,前面孩子每一步都做对了,只是最后的结果出了错,比如让求最大值,偏偏看成了最小值,让选择出不对的选项,结果却选择出了对的选项,等等。
这应该算是真马虎,似乎可以原谅了。
其实不然。
因为学习和考试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检测,认真审题、认真计算本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马虎而做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足的体现。
我们发现,凡是爱马虎的孩子,往往不是一次两次马虎,而是经常会重复发生,甚至每次都马虎。
有一位家长就在文章中介绍自己的孩子,他的儿子经常是六道数学题错五道,而且是思路、步骤正确,只是得数算错了。
愤怒的家长因此狠狠地打过儿子,却不奏效。
孩子也非常着急,但仍然一到时候就出错。
-4-
后来,这位家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和儿子每天分段轮流读一篇文章,并同儿子展开竞赛,看谁在读的过程中出错少。
家长还专门制作了表格,用纸剪了许多小红旗,谁出错少就奖励一面红旗。
刚开始,孩子的老毛病不改,出错率非常大,家长的红旗数遥遥领先。
后来,孩子学会反省了,读文章时放慢了速度,生怕被家长抓住把柄,错误率慢慢降了下来。
通过家长的鼓励和孩子的努力,终于孩子在两个月后得到了第一面红旗。
之后,孩子变得更加积极,注意力也更加集中,红旗也越得越多。
通过竞赛活动,孩子的作业不经常出错了,期末考试,数学、英语都得了满分。
这个孩子,就是由于性格急躁、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了马虎的现象。
而家长通过针对性地训练,改变了孩子的坏习惯。
-5-
所以,孩子的“马虎”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存在问题,二是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存在问题。
孩子的知识掌握不牢,熟练度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稳定,都可能造成“马虎”。
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进行弥补。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弥补缺点和不足的过程。
不管怎样,马虎永远不能成为孩子的借口,找准原因,让孩子不再马虎,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遗君明珠,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侧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