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6.25【2016-11-28】
#每日学论语#6.25【2016-11-28】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shì)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对于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井里边有仁德’,他也会马上顺从地跳下去寻找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但不会陷进去;会被欺骗,但不会被欺骗愚弄。”
【微言微感】
宰予个性!
大白天睡觉,惹得孔老师很生气,怒不可遏(è),脱口而出:“朽木不可雕也!”
又有一次,他专门找老师请教,别人问“仁”,问“知”,问“礼”,问“君子”,问“政”,他问——为什么要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一年还不行吗?
孔子很无语。父母养你容易吗?尸骨未寒,你就要纵情享受生活?好意思吗?心里安吗?
宰我说:“安!”
孔老师鼻子被气歪了,气得直喘气。
就这样的宰我,居然没有被老师驱逐门户,开除学籍。孔老师吵也吵了,骂也骂了,过后,该怎么“诲人不倦”,一如既往,啥事没有。
更是难得。期末评定三好学生,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优秀生里有宰我的名单;精英中的精英,学霸中的学霸,孔门十哲中,赫然还有宰予的名字。
孔门中最有钱的,最会说话的,最会办事的子贡,在孔老师亲自制作的“学业成绩光荣榜”言语科中,名列第二名。第一名是谁?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也。
几千年来,宰我的大众形象就是“朽木”“刺头”“有才无德”问题学生。真的是这样吗?我不以为然。
宰我不讨喜欢,但未必就是问题学生。我们今天提倡“批判性思维”,创新型人才,提倡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经验,宰我就是这样做的。
父母死后“守孝三年”,这是礼的要求,甚是通行。守孝三年中,做官的要“丁忧”,该结婚的要等等,各种庆典娱乐项目……都是要禁止的。这事情,老百姓还好说,都是自家的事情,不影响别人,要是皇帝他妈去世了,那就麻烦了,全国都要跟着守孝三年,娱乐场所都要关门歇业三年,这还让不让人活?
宰我反对,我支持宰我。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竭尽全力,好好恩养。不要平时不管不问,死后装模作样?三年守孝,三年不吃不喝,三年不工作,怎么生活?装给谁看呢?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儿子阿毛死了,起初我们很同情,她天天见到人就哭诉,见到人就不厌其烦重复那些话,“阿毛,阿毛……”谁能受得了?
对死人最好的祭奠,就是活着的人好好活着。
从这个角度,我不以为宰我有问题。
这一次,宰我问老师,如果井里有仁,(也有说有仁者,有人),仁者是否跳下去。
仁者,见死不救,见危不帮,怎么算得上是仁呢?
仁者,为了救人,傻乎乎眺入井中,不仅救不了别人,还让自己陷于危险之地,这怎么算得上仁?不是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吗?不是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难问题。
如果没有猜错,这应该是宰我婉转地劝诫老师。
风流淫荡的南子,要孔子见他,去不去?不去在卫国不好混,去是有风险的。
乱臣贼子佛肸(bì xī)占据中牟,要孔子和他一起共谋大事,去不去?风险和机遇同在?
公山不狃叛乱,逼着孔子出山辅佐自己,去不去?
子路耿直,和孔子关系又最好,直接给老师表达不满。不能去,坚决不能去,万万不能去!
宰我和老师关系没到那份上,也要发出自己声音,就只好拐弯抹角给老师提醒。
孔子毕竟是孔子,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他不相信南子、佛肸、公山不狃之流能改变自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若信念坚如磐石,谁能奈得我何?于是,孔子说:“君子可逝(shì)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对于一个仁者来说,一定是智者和勇者的共同体。怎么会轻易上当?
我慈悲善良,但不是愚昧糊涂,别把我的善良当软弱,别把我的厚道当傻瓜。做好人,一定要有做好人的资本。足够强大,足够智慧,足够坚强,足够圆通,这样的好人才不会被坏人利用,被恶人欺负,被俗人轻视。
《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黑,守其白;知其荣,守其辱。”
仁者无忧,是因为仁者是一个强大的好人,而非卑微的懦夫。想做好人,先做好自己;想帮助他人,先具备助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