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4.25【2017-7-7】

【原文】 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yǔ)之坐而问焉,曰:“夫(fú)子何为(wéi)?”对曰:“夫(fú)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遣使者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候蘧伯玉,说:“老先生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要减少过失但还没能做到呢。”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赞叹地说:“真是一个善于转达主人心意的好使者呀!真是一个善于转达主人心意的好使者呀!”

【微言微感】

蘧伯玉是个好同志!是一个难得的仁者!

“仁者寿”,老先生是个长寿星,据说是百岁老人。他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身处乱世,位在风口浪尖,居然是不欺心,不作恶,还能安保无恙,成为乱世不倒翁。

这何其不易啊!

孔子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蘧伯玉是个正人君子,但不是一个愚忠愚孝的人。他善于养生,更善于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不贪图虚名,不眷恋权位,道不同不相为谋,大不归隐离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

反省什么?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陶行知也提出“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蘧伯玉在做的事情是——欲寡其过。

“无心之失曰过,有心之过曰恶。”

不作恶是底线,但是犯错和有过失,则是在所难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想做恶,心地善良善良就可以了;不犯过错,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慎言,少说错话;慎行,少做错事;多反思,追求不贰过;勇于负责,有过改过,有错纠错,忏悔和赎罪,才是让自己轻松自在的唯一途径。

每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敢于负责,才能在过错中检视自己,反思自己,吸取经验,磨砺意志,积累智慧,实现成长。

孔子很看重蘧伯玉,一生视其为挚友,14年周游列国,10年在卫国,两次住在蘧伯玉府上,前后达9年。两人情投意合,互相欣赏,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蘧伯玉也很看重孔子,否则也不会专门派人去问候孔子。有意思的是,蘧伯玉派出的这个人很聪明,很会说话。“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我家大夫想不犯错,少犯错,但是还没有做到。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实事求是,留有余地。这使者确实不辱使命,难怪孔子大加赞赏。强将手下无弱兵。夸使者,其实更是在夸蘧伯玉。

其实,忏悔和反省,在宗教里是比较平常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修行者心如止水,四大皆空,唯有我佛慈悲。

基督徒晨祷告,祈求基督赐福;晚忏悔,恳请基督宽恕。当感觉耶稣和我在一起,就会无所畏惧,内心坚定;当说出内心恐惧,忏悔自己过犯,人就会活得轻松自在。

律法和敬畏,让教徒减少犯错;坦诚和救赎,让人减少罪恶感,增加责任感,增强幸福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