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因为这件事,我才开始钻研书法

众所周知,

董其昌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

他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

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而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

自成一体,

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没有人一出生便写得一手好字,

董其昌也不例外,

而他也是在17岁那年才下定决心好好练字。

事情经过是这个样子的:

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考时,

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

自以为准可夺魁,

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

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

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

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

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为楷模,

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

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 颜真卿《多宝塔》局部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

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

人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

至此董其昌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

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

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

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

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

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

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

其谥号"文敏"就来自于阮大铖。

· 民抄董宦史籍记载

董其昌的书法,

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

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董其昌书法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他对自己的楷书,

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一直到清代中期,

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

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

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据说,

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

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

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

他的书法影响之深,

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 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记》局部

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记》,堪称书法神品。

为董其昌浓墨少见之作。

着录于《石渠宝笈》卷二十八。

帖中钤有“乾隆御览之宝”朱文玺,

“石渠宝笈”朱文长方玺、“御书房鉴藏宝”朱文椭圆玺,

“嘉庆御览之宝”墨文椭圆玺,

“北平孙泽”朱文印。

此件作品四百年来埋于深宫,

蛰藏于民间,历经劫难,

现为海外华裔私人藏品。

· 董其昌《自诰身帖》局部

董其昌《自诰身帖》,

纸本,28X423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本通篇下笔恭谨,一丝不苟,中规入矩,

结体端庄,章法严整,

充分体现了董其昌书写时的心境。

全书自首迄末,无一破体,神完气足,

既存颜之形貌,又具颜之神韵。

行笔运腕,点划之间,

又孕含董氏自家书法风范。

然而,

在这样严谨的抄录文本上,

每一个字都被限制在界格之内的场合,

董其昌还是会在某些地方留下“生”的痕迹——

这是董其昌非常重要的书法理念——

他会以不经意地、不易察觉的枯笔和破笔,

出其不意的体现“生”与“奇”,

令人意想不到而又浑然天成。

董其昌的其他经典作品:

· 董其昌《临苏东坡书杭州营籍帖》

· 董其昌《试笔帖》

· 董其昌临《兰亭序》

"片楮单牍,人争宝之"。

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

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

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

为世代所推崇和喜爱。

他倾尽一生力挽国画颓势,被誉为"唐寅以后第一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