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术:牢记这3句话,练就一双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

曾国藩识人术:牢记这3句话,让你有一双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

古人说,相由心生,字如其人。

识人是一门学问,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只有看清了一个人的内心,才知道什么人值得深交,什么人应该远离。也只有学会正确的识人,才能知道哪些人是贵人,哪些人是小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不仅能文能武,善于窥视人心。他的“识人之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一个人的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门生李鸿章带了两个人去见曾国藩,希望能指点一二。

不巧的是,曾国藩因有急事要处理,几人匆匆见了一面就离开了。等到曾国藩办完事回来,李鸿章赶忙说明来意,刚打算介绍两人,却被曾国藩打断。

他说:“不必多说了,我心里已经分出高下。左侧之人可用,且可大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

李鸿章不解,问其缘由。

曾国藩笑着回答:“左侧之人,和我对视的时候不躲不闪,落落大方。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见此人光明磊落,可以担当重任。

而右侧之人一直在回避我的视线,但一转身又立马打量观察,可见他心术不正,喜欢弄虚作假,千万不能启用。”

果然,这两个人真的如他所料。

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可重用之人,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

曾国藩在官场摸爬滚打了30多年,阅人无数,对于识人和用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曾国藩观人时,很少看穿着打扮等外貌,而是着重看一个人的“神”,因为他知道,外表可以掩饰,但是内在很难敛藏,所以看人时主要看他的一双眼睛。

一个人,静止时目光祥和,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动态时眼神敏锐犀利,瞄准目标,待弦而发,这就属于正直的眼神。

静止时目光如萤火虫之光闪烁不定,动态时眼神有如流水飘离不定,这种眼神属于伪装而奸邪的眼神。拥有这种眼神的人喜欢浑水摸鱼,装可怜,所以我要提高警惕,仔细辨别。

2、观其志趣

曾国藩说:“凡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曾国藩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志趣高低,来辨别其为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比如说,喜欢读书学习,不断进步、充满正能量的人,往往志趣高雅,则更倾向是正人君子。

而喜欢吃喝玩乐,贪图物质享受,安于世俗鄙陋,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的人,自甘堕落,往往志趣卑下,则更倾向是卑鄙小人。

3、人而无恒,一无所成

有出息,能成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恒”的。

什么叫“有恒”?就是要专心,要长期坚持,不能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曾国藩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专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专注,才有效率。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打算去做一件事,就要持有恒心,即使有艰难困苦,也决不能轻易半途而废,应当尽力一步步去攻克,而这一步步小小的量变,到最后会达到惊人的质变。

曾国藩不仅是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走向的晚清名臣,还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理学大师,倍受后人推崇。有一幅对联更是完整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能有如此的成就,这其中的功劳,离不开冯梦龙写的一本“奇书”——《智囊全集》

曾国藩说:“每当夜深入静时,方翻此书,细细品味。”

他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归功于冯梦龙的的《智囊全集》。

这本书被称为千古谋略第一书,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

包括全部正史和笔记、野史,不仅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机智。

书中的故事虽然多,却不是长篇大论,内容精悍,多则几百字,短的按文言文字数算还不到100字,短短几分钟,便可轻松阅读数则古人智慧典例。

因此建议大家看一看白话文版的《智囊全集》,将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录进去,不但如此,每当给你讲完一个故事时,冯梦龙还会对这个故事进行评论,而这些评论也体现出了冯梦龙个人的政治观点或人生态度。

家长在看的同时,孩子也可以跟着一起看,从小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

冯梦龙自己也说:“天下无余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于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