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军神蔡锷:世人皆谓我风流,其实早将身许国

曾有这样一个 ' 别人家 ' 的孩子:

他 6 岁入私塾,10 岁能成文,12 岁便中了秀才;

15 岁那年,他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次年即赴日本留学;

后来,他投笔从戎,立志以国防救中国,考入东京士官学校。

这年,他才 20 岁。

毕业后仅数年,在他 29 岁时,就坐到了云南都督的位子,这样的简历放在今天也是异常耀眼夺目的。

而这份辉煌简历的拥有者,便是被称为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的护国将军——蔡锷。

提到蔡锷,人们不免会想到他与小凤仙的惊世之恋。

然而,相比于这传说中的爱情,他辉煌传奇的人生,更加值得我们品咂和称道。

狠心做事,善心做人

蔡锷出生在血性忠勇的潇湘之地,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湖南人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 不怕死、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 '。

刀刚火辣不服输,坚韧执着有毅力,蔡锷身上就流淌着这样的血脉。

虽然出身农家,生活清苦,但在 6 岁时,父母便把蔡锷送去读书,希望他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蔡锷也没有让父母失望,12 岁就考中了秀才,成了街坊邻里口口称赞的少年才子。

然而,这一年甲午海战爆发,清廷大败,丧权辱国的耻辱,像密布的阴云一样笼罩在每一个国人头上。

蔡锷自然也不例外,此时的他很迷茫:是循着父母的期望踏入官场,成为末路清廷的卫道士?还是转变思想,做新思潮的领路人?

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蔡锷一路往前,却不知路在何方。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救国图强运动风起云涌,各地开始出现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长沙时务学堂,也在谭嗣同等人的倡导赞助下成立了。

在洪流中漂泊的蔡锷,隐隐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他决定朝着这个方向闯一闯。

蔡锷尽可能地抓住一切奔向未来的机会,他谋定而后动,认准了目标,便全力出击,最后成功考入长沙时务学堂。

这年,' 白帽青衫最年少 ' 的他不过 15 岁。

原以为,学成便可救国,哪成想,自己还未真正习得救世之真理时,就突然失学了。

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人被杀,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无奈之下,蔡锷只好辗转武汉、广州求学,最后远赴日本留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会走上一条以文化人、改良维新的道路。可世事难料,之后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预期的人生走向。

1900 年夏天,留学日本的蔡锷匆匆回国了。

原因是,他曾经的老师、原长沙时务学堂的教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准备起义反清。

彼时时务学堂的师生们纷纷响应,而蔡锷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自然回国助他一臂之力。

哪知起义被清廷发觉,很快胎死腹中。唐才常等人被捕,最后惨遭杀害。蔡锷也是因唐才常的巧妙安排,才躲过一劫。

然而,他却没有劫后余生的轻松,有的只是一腔悲愤。

' 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

面对慨慷赴死的师友,他将悲天悯人的哀号,化作翻天覆地的勇气,改名为 ' 锷 ',立志以刀剑之锋,血荐轩辕。

世界上只有人们不想去做的事,没有人们做不到的事。

只要下狠心去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蔡锷怀着挽救中华危亡的决心,效仿汉时名将班超投笔从戎,毅然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此开启了他以 ' 军国民 ' 理念的 ' 陶铸国魂 ' 之路。

始于恩情,终于大义

1904 年,蔡锷以优异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 , 待时而动。机会往往偏爱有准备的人。

恰逢朝廷编练新军,蔡锷作为名校毕业的稀缺军事人才,自然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他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任职,担任各个军校校长。

这个时候的蔡锷正值当年,既有文人的风流儒雅,又兼具军人的刚强坚毅,魅力无人能敌。

后来,蔡锷接受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到云南任职。

李经羲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侄子,也是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他本是开明之人,对革命抱着宽容的态度,对蔡锷更有着知遇之恩。

到云南后,蔡锷在李经羲的信任和支持下,完成了后来被国共两党作为军事教科书的《曾胡治兵语录》,有了更大的施展抱负的空间。

那时,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势头早已蔓延到全国各地,蔡锷兼任教官的云南讲武堂,更是成了革命党人的聚集地。

革命暗潮愈加汹涌澎湃,已有不可阻挡之势。1911 年 10 月 10 日,终于在武昌爆发了。

' 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支持 ',蔡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年 10 月 30 日,农历九月初九,蔡锷等人发动重九起义,响应武昌起义,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蔡锷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云南都督,这年他才 29 岁。

一夜间,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谈论儒雅清秀的蔡将军是怎样的英姿勃发,可他们看到的是蔡锷风光无限,却不知他内心是怎样的痛苦煎熬。

于民族大义,推翻封建清廷是大势所趋,救国救民更是他的毕生追求。

于个人情感,在云南起义,相当于是革了李经羲的命。而李经羲于自己有恩,他又怎忍心将恩人亲手送上断头台?

不过,两难之下,他很快就有了抉择。

大义为重,私情为轻。

蔡锷深知:

李经羲并非不可救药的保皇派,更不是双手沾满革命党人鲜血的刽子手。他希望对方公开站到自己这边来,但却被李经羲以清廷对李家世代有恩为由拒绝了。

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了。他安排亲信,强行将李经羲一家老小送去法国领事馆暂避,后来又把他护送出云南。直到他们安全抵沪后,蔡锷才放下心来。

《增广贤文》说:'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然而,掌兵的蔡锷很仁慈,当官的蔡锷很良善,为人的蔡锷很重情义。

他最终成为革故鼎新之际的一代军事巨擘、享有美誉数十年,除了造诣高深的军事才能,大概遗爱深远的精神人格,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吧。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 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

寒风凛凛的站台上,蔡锷对小凤仙既深情又决绝地说完这句话后,便登上了离开北平的火车,踏上了护国讨袁的道路。

因着刘德华在电影《建党伟业》中的演绎,我们有幸领略了蔡锷将军挺拔俊秀的儒将之风。而 ' 美人挟走蔡将军 ',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传奇故事,不免让人唏嘘感慨。

其实,每段传奇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无奈,与其说是情义难料,不如说是世事弄人。

成就蔡锷与小凤仙的传奇故事,袁世凯功不可没。

袁世凯与蔡锷早是旧识,也很欣赏对方。

袁世凯曾对旁人说过:' 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亦或非所能匹。'

蔡锷在给黎元洪的信中,也盛赞袁世凯 ' 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 '。

特别是蔡锷,他一直认为袁世凯是当世驯服各路军阀、结束混战乱局的最佳人选。

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的袁世凯膨胀了,膨胀到想当皇帝,独掌一国之权。

这时,与袁世凯背道而驰、主张内阁制的宋教仁在准备北上组阁时被刺身亡。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矛头纷纷对准袁世凯,武力讨袁之声四起。

但蔡锷却致电各省,极力劝阻。

为什么?

对于宋教仁的被害,蔡锷 ' 痛切陈词,声与泪并 '。看着新生的共和国将被拖入无休止的战争中,他更是比谁都痛心。

就如张居正所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政府已经成立,制度就必须有人遵守。如果总统有不当行为,可以弹劾,也可以交由法律制裁。

如果总统以权力拒绝接受制裁,再用武力才名正言顺。如果谁都可以向总统发起攻击,那和那些反对共和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可蔡锷苦口婆心的劝阻并未见效。

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获胜,他几乎扫清了称帝之路上的所有障碍,但他仍不放心。

他忌惮远在云南的蔡锷。

明面上,他把蔡锷调入北平任职,极力满足蔡锷一家的吃穿用度,还让儿子袁克定拜蔡锷为师;暗地里,却时时派人跟踪蔡锷,甚至搜查住所。

被限制了自由的蔡锷,在一次与友人到八大胡同打茶围时,认识了云吉班的小凤仙,不久就给她赎了身。

有人说,小凤仙清丽脱俗、善解人意,遇到了知心人蔡将军,是她前世修来的福气。

也有人说,蔡锷不爱江山爱美人,流连烟花之地,抛家弃室,实在是辜负了将军的盛名。

还有人说,一切皆做不得数,毕竟往事如浮云,掺杂着政治博弈的风流韵事,其中有几分是真情,又有几分是作戏,谁能说得清楚。

人们都还在对他和小凤仙说长道短时,殊不知蔡锷早已抱定以身许国之心,将自己的真爱深情都付与了国。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蔡锷深知已无法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所以他只得在友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回到云南,率先举起讨袁大旗,为保卫尚在襁褓中的共和国振臂一呼。

终是苍天不负有 ' 情 ' 人,蔡锷最终取得胜利,成了人人皆知的护国功臣、当世战神。

可 '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泪泉,洒遍了血雨。'

人们不知道的是,蔡锷为了平衡各方利益,放弃了护国军总司令的名头。他亲任第一军司令,帅 ' 三千嬴师 ' 入川,在数个月的时间里,与多于己方三十倍兵力的敌人周旋抗衡。

他 ' 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 ',为的就是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这一战惊天动地,艰苦卓绝,拖垮了他原本孱弱的身体。

1916 年,蔡锷病逝,终年仅 34 岁。

反对武力,是为了共和,高举义旗,也是为了共和。

作为一生的挚爱,对于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他至死都心怀愧疚,在遗嘱中说到;' 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就像一首诗歌中吟唱的那样:' 死怎能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

只因爱得深沉,我才想要把我的一切,包括短暂的生命,都献祭给你,只盼得你长久无恙。

《道德经》有言:'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身处黑暗和洪流中的人们,最可怕的不是迷失方向,而是失去信念。

只有坚信自己可以摆脱困境,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蔡锷在动荡的时局中,能做到于己刻苦廉光,于人援溺振渴,于国无私尽忠,不贪恋权利,功成即身退,就是因为他始终抱定 ' 为国家、不为权利之初心 '。

就如他的湖南老乡陶菊隐曾说的那样:' 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1917 年,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史上国葬第一人。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斯人已逝,但留与世人评说的,不应只有一段风流韵事,更应是其滚烫而热烈的为国为民之。

作者  |   目录,用心与笔,记录目之所及之美好。

主播  |   常浩,杭州电台知名主播,微信 changhao945

图片  | 《建党伟业》剧照、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他被誉“护国大将军”“军神”,成为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待遇的人

    清朝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1882年12月18日),蔡艮寅出生于原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大坝上(今属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 蔡艮寅6岁入私塾读书,10岁能文.12岁师从樊锥.光绪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 ...

  • 四川大都督尹昌衡最后的归宿

    尹昌衡 □田闻一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如果不是四川轰轰烈烈 的 保 路 运动极大地分散了清廷的精力和注意力,武昌 起 义 的 成功,至少要迟到一年半载. 在四川这场至关重要的斗争中, ...

  • 蔡锷的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爱了三个女人

    蔡锷生于1882年,在1916年,因患咽喉癌,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 ...

  • 湘籍辛亥先驱丨蔡锷

    锷:"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2021年10月13日 15:42:49 来源:新湖南 原标题:致敬湘籍辛亥先驱丨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

  • 小凤仙生命的最后一刻,抱着蔡锷照片,蔡锷后人:父亲对她没感情

    "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蔡锷 众所周知,蔡锷将军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纵观蔡锷一生,可以用两件大事概括:一件 ...

  • 蔡锷 流血救民吾辈事

    1915年年底,蔡锷发动护国战争,振臂一呼天下应,成了帝制的掘墓人.因他英年早逝,留下无尽遗憾之余,也有人引据白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quo ...

  • 蔡锷:至今思将军,护国待何人

    本文4200余字,阅读约需8分钟 历史不容假设,但后人在回望历史时,大都难免假设之嫌.前段时间,我一位朋友就发出过如是叹息:当世再无蔡将军,起兵护国待何人.若真能起蔡锷于泉下,又待如何? 年少气盛的李 ...

  • 现代奇女(14)小凤仙

    当代奇女小凤仙 与蔡锷结下旷世奇缘 很多人都听过蔡锷与小凤仙的旷世奇缘,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复辟的步伐.当时蔡锷驻守在云南边疆,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袁世凯怕蔡锷反对自己称帝,特意将蔡锷软禁在北京 ...

  • 从谭嗣同到“朱毛红军”,燎原的火种从未熄灭

    一 1898年9月21日凌晨,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匆匆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 就在一天前,太后的亲信军机大臣荣禄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光绪皇帝身边的维新派计划围园杀后,帮助光绪夺回帝国的大权. ...

  • 爱江山亦爱美人护国英雄蔡锷列传(2)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马未都 其实革命的力量早就渗透到了各省的新军之中,他们思想先进,信仰坚定,发展一切能发展之力量.黎元洪的新军中就有不少革命同志,因为他的宽容和对革命的些许认可,所以也是 ...

  • 名胜||(罗先成)叙永松坡楼承载的护国风云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松  坡  楼 文/罗先成 松坡楼是叙永县著名名胜古迹,占地750平方米,有青砖围墙圈定,内有松坡楼.小池.湖心亭.大门口立石碑,上刻字三横排:松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