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走进咳嗽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21,59(9) :715-716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10726-00627
作者:陆权 陈耀龙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
通信作者:陆权
摘要
本期中华儿科杂志刊出了“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2021指南”),这是继“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以下简称“2013指南”)制订8年后的又一次全面更新。读者在细读“2021指南”后,一定可以发现两大鲜明特点,其一是从慢性咳嗽指南演变成咳嗽指南,其二是从指南过渡到临床实践指南。前一特点突出的是整体观,指南制订者不再孤立地局限于慢性咳嗽,而是放大到关注咳嗽的全过程,包括急性咳嗽、迁延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人为的咳嗽病程分类意欲更精准地思索和诊治,但因此也容易忽视咳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其中迁延性咳嗽是一个过渡时期,如不做妥善处理,将进入慢性咳嗽。我们不必过分拘泥于名称,称谓“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其定义要点就是咳嗽时间超过4周,而这实际已属于慢性咳嗽范畴,但它就是从迁延性咳嗽演变过来的。病程上的“迁延性”实际就是急性和慢性之间的一个桥梁,切勿割立分析。“2021指南”也涉足急性咳嗽,这就引出了以普通感冒(急性鼻咽炎)为代表的众多急性呼吸道感染,其涉及面远超“2013指南”。“2021指南”第2个特点更显重要,在国际指南注册平台进行了前瞻性注册,以确保指南起点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撰写并发表了计划书以确保制订过程在监督下的有序性。制订者组织来自38家机构的48位成员,成立了5个工作组,专业涵盖呼吸、影像、神经、护理、方法学等,体现了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和多元化。工作组历时1年对国内外已经发表的同类指南进行了系统评价,对其包含的推荐意见进行了对比分析,避免制订推荐的重复,确保立题的充分性。通过两次德尔菲投票,从23个预选题中遴选出一线医务人员迫切关注的19个临床问题,组织2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对超过1.5万篇文献进行检索、筛选、评价和总结。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美国医学研究所关于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制订,并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对证据质量及推荐意见进行分级,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规范进行撰写和报告,充分考虑患儿及家长意愿和价值观,综合衡量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可及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后形成28条推荐意见,回答了儿童咳嗽病因诊断、评估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重要问题。对当前证据不充分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归纳,形成指南研究空白,为未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出方向。计划在指南发布后编制相应的患者版和基层版,从而让“2021指南”的受益人群更加广泛,以期产生指南制订后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