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伟:大山的遐想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岁月把人拖入老境:身体盛极而衰,白发苍苍,眼花瞭乱,心情杂乱无章,种种失落的感觉油然而生。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散、纠结,浑身的不爽和疲惫缠绕着心灵。每当在这个时候,总想走出户外,躲开喧嚣市井,找一块清静的地方,安抚心灵,释放郁闷!按说京城的名胜古迹、游乐场所星罗棋布,可这样的地方,我了无兴趣。于是就想去朝拜大山。家距香山不远,但那儿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挤挤攘攘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那,去哪儿好呢?到大山里去,最好去乡村的山野。随及提醒自己,这只是黄粱美梦!
那就回到床上去吧,闭上双眼,去回忆经见过的所有的山野风光,即便梦游,也未尝不是快事。
我之所以对山情有独钟,因为我是在乡村大山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大山与我就是母親与儿子的亲情,心灵相通,血肉相连。所以,我爱山,视山为生命!
我以登山为乐,一生登临过的山,数不胜数。我的家乡名叫“固城镇”,除了一条依山而筑的月牙状的街道外,四面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峦,郁郁葱葱,如诗如画。孩提时代玩遍了四山的沟、坡、梁、峁以及故乡的名山凤龙山。读中学进县城登燕子河畔的赤土山;青年时代游历了陕西的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以及浙江的普陀山……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初,还在朋友们的陪伴下步行登上“五嶽之尊”的泰山。真是眼界大开,美不胜收!
但让我念念不忘的莫过于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数十年过去了,儿童时代的恋山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故乡的山並不险峻,平缓的坡梁,沿着弯弯的山道渐渐升高。漫坡堆起一棱一棱的地埂,格成一块一块的庄稼地,一直延伸到圆圆的山顶。金灿灿的油菜,随风摇晃的糜谷,飘舞的玉米棒子头顶的红缨,茂盛的青紫色的荞麦……真格是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
大人们忙于农事,或收割,或犁田,顶着烈日,汗流夹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穿着开档裤,光着屁股,晃着牛牛,吊着鼻涕,漫山遍野的撒欢、嬉戏,追着松鼠攀树,看着兔子回窩;听梢头燕雀的叽叽喳喳,小手伸进清亮的山泉捞魚。牛羊在麦茬地或田头吃草时发出的“咩咩”“哞哞”的歌唱声,是孩子们最爱听的了,边听边学,真假难辩。疯累了,就躺在坡梁的树下,享受凉风习习,仰望变幻莫测的云朵,这是何等的愜意。大山啊,您温馨的怀抱就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我热爱山,崇敬山,从不在意人对山的标注。矮墩墩的山冈,浑圆的黄土山丘,高耸的崇山峻岭或巍峨山岳,虽然形貌不同,但都是山的家族,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山就是山,山的世界连绵起伏,山脉蜿蜒曲折,但山的心灵是相通默契的。
我家乡有一位奇人,上识天文,下通地理,还长着两只会“听山”的耳朵。据他说,他的耳朵发热的时候,他就爬在大山顶上听山。他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响,如五台山寺庙的钟鼓,普陀山和尚们的诵经;千里之外风浪拍岸的怒吼,遥遥万里的地动山摇。他语出惊人:天下的山是一家人!他有特异功能?或者是痴人说梦?别人不信,我却深信不疑,因为他是一个诚实的庄稼汉,一个从不说谎的人。只是他的话暂时还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罢了。也许大山家族有自已的山脉网络,如人类的电子通讯!
一年的岁月,人增长一岁的寿命。春夏秋冬也是大山的一次轮回。
山也有山的青春,春风吹拂,山花烂漫,山泉喷香,鸟雀旋空,山换上了绿裙,翩翩起舞,宛如一个花季少女美丽夺目。
山也有自己的风花雪月,春华秋实。夏秋一过,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大山又穿上了银色的铠甲。
四季的更替,大山完成了一次使命,这时她睡着了吗?没有,她在冬眠的时光里,又为下一个轮回作周密的策划,如何为人类做更多、更完美的奉献。这就是大山,我心目中最值得深爱的大山!
大山的胸怀是广阔的,无私的。她腹内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福于人类,促进社会繁荣。而有些人的心窝里蕴藏着什么呢?无非是个人的利害得失,恩怨情仇或填不满的欲望沟壑。相比之下,这些人是何等的渺小啊!(2017年7月14日于北京)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