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方久爱 ——记安平县中小学高级教师马久爱
(1)与教师结缘
在安平县大子文镇第一高级小学里,有这样一位老师,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都亲切地称呼她为:久爱老师。她是一位面带笑容、经常对学生问候鞠躬回礼的老师。和无数普普通通的老师一样,她也是朝九晚五,三点一线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和别的老师不一样的是,久爱老师却在这相同的状态中成为众多同事眼中“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的人,成就了别样的不凡人生。
久爱老师原名马久爱,1977年7月5日出生在安平县郭马庄一个普通的农家,那么,她是怎么与老师这个职业结缘的呢?
记得幼儿时代,一年级的教室里,矮个子的她坐在小矮凳上趴着膝盖在第一排写字,连一张课桌也没有,老师就坐在她对面的凳子上批改作业,她写完字就那样静静地看着老师。老师把作业本放在翘起来的另一条腿上,手中的笔不停地勾勾画画,微张着嘴,皱着眉,他那稀疏的头发都背向后面,像毛主席的大背头,发亮的额头上那个“川”字格外显眼。不知为什么,直到多年后的现在,当年的老师已然归去,记忆中的那个画面却固执的定格。也许是老师的严肃让她心生神圣了吧?也许是老师的投入让她无比向往了吧?也许是老师的皱纹让她感到怜惜不舍了吧?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刻吧,她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假如我是老师的话会怎样?
没想到,儿时那个清晰的画面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当她1999年师专中文系毕业走上讲台时,面对个子比她还高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心里却没有一丝怯意。带着如愿以偿的快乐,投入到教学中来,一教,就是十几个年头。
(2)写作和教学融为一体
马久爱老师是大子文镇第一位获得“高级教师”称号的一线老师。她擅长散文、古诗词、现代诗创作。曾在《中国教师报》、《河北教育》、《衡水晚报》、《安平文学》等各级文学刊物及长城论坛诗歌散文版块共发表各类文章二、三十万字。
她投身农村一线语文教学,醉心于教学写作,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历程里,把写和教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写作教学风格。
她经常说:“我们这里是文学大师孙犁故里,他的'荷花淀派’影响深远。作为大师的家乡人,仰慕先生'大味必淡、大道低回’的文品和人品,我愿向先生学习,为孩子们做桥梁、做阶梯,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义不容辞!”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马老师的写作教学中,她的学生作文在《初中生周报》、《小学生必读》、《小学生学习报》、《衡水晚报》、《安平文学》等各级报刊杂志上多次刊登,她还曾经指导学生们集体给衡水电台文学之窗栏目投稿,学生们听着自己的作品被主持人优美的声音朗诵,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马老师当然也很高兴!就这样,丰硕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们更大的写作热情,在以后各级征文比赛、讲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们都有不俗表现。为此,2015年,安平县电视台《美丽安平人》栏目,为她的作文之旅做过专访播出后影响不小,后来在市电视台播出。因此她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久爱老师”。
(3)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除了教学成绩优异之外,久爱老师还醉心于文学创作。2016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安平被授予“河北诗词之县”之后,进一步申办“中华诗词之乡”。在这其中,久爱老师积极参与,从对句开始,试着进行古诗词的格律诗创作。她对待学习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字斟句酌,到现在她的古体格律诗已有几百首,功夫不负苦心人,2017年,她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
马久爱老师说:她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和文字打交道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阅读、书写也成为了日常的习惯。每天随手记下一些文字:教学反思、精彩课堂、心情随笔、就事论事等等,闲暇之余也会投稿,赚取一些稿费,充实到羞涩的囊中。没有算过写下了多少字,就这样写过来了,还会这样写下去,这已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习惯和爱好,就像有人爱唱歌、爱跳舞、爱打麻将一样,她的爱好,读书写字。
她从来不愿把自己的文字称为作文、文章、作品,她的文字里没有理论的指导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是一些发自内心的表达,“我手写我口”,她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她的学生的。不是小资情调,没有星巴克、卡布奇诺的高调;也不是无病呻吟,对那些华丽空洞的歌功颂德向来敬谢不敏。——这就是她的文字了,真实,自我。一如她的为人,简单,几近透明。
在这个有点狭小的空间,简单的人际关系,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却能在这单调里用自己的文字寻来一份充实快乐,多么难得!
(4)热心公益事业
久爱老师除了在教学,文学上尽心尽力各有建树外,并且热心于公益事业。2006年12月,安平县仲舒学堂,由民间发起创办,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课程的非营利性学堂,学员完全免费,因此受到了众多城市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久爱老师第一个想到:城里孩子们有学堂可上,有经典可读,可农村孩子呢?他们好多是留守儿童,一到周末假期,满大街疯跑,浪费时间不说,还存在着好多安全隐患啊!怎样让这些农村孩子们也能和城里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呢?久爱老师陷入深深的思索里。经过深思熟虑,她和安平县十大道德模范之一的安平仲舒学堂王建涛堂主几次接洽请教,终于取得了王建涛老师的信任,同意久爱老师创办安平仲舒学堂农村分部。没有场地,她就把自己家收拾出来,放上桌凳,收拾得窗明几净,成为学生的学习园地。来来往往的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久爱老师的学堂里,伴随着古典悠长的音乐,一个稚嫩的童声在领礼,全场鸦雀无声,齐刷刷地对着孔子行教像行注目礼,然后整齐恭敬地行礼,礼毕,端身正坐,一手背后一手指读,诵声琅琅,节奏抑扬顿挫。对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等篇章,每一篇的全文诵读,学生们都能跟着节奏一气呵成。
寒来暑往,久爱老师始终坚持着,寒霜雨雪,风雨无阻,没有落下过一天。即使父亲生病住院,她先生代她伺候床前,直到签字手术时她才赶到病房。家长们被久爱老师的坚持所感染,无论刮风下雨,也坚持着把孩子送来读经。学校里也有几位老师把自己孩子送来学堂读经,自己也在久爱老师的学堂里义务担任学堂老师。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堂越来越被更多家长们认可,越来越有影响力。期间还不断有家长们想把孩子送到学堂来。久爱老师关于学堂的理想是一年新开一个班。当前,第三班的招生计划正在久爱老师头脑中酝酿。
(5)爱小家更爱父亲
马久爱老师不会忘记童年的苦难,还没出生,父母离异,是老父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她养大,记得多年前上师专时曾有去西部支教的名额,那时的自己青春飞扬,豪情激荡,也想过出去历练一番,父亲含泪的僵持打消了她的念头:“你跑那么远,我连你脚后跟上的皴也够不着了!” “父母在不远游”,她秉承古训。选择在家乡教学,还能照顾父亲方便点儿。她给父亲盖了新房,比有儿子人家的房一点儿也不差。在这里教学,能时时回家看望,做了好吃的几分钟送到,还是热乎的。这样的生活,也渐成一种乐趣!
马久爱老师的先生现在亲人开办的厂子工作,儿子现在读初中,学习成绩挺好,其中小学时儿子的作文还刊登在了小学生作文书上。
马久爱老师说:记得有人说过,“薪金为稻粱谋,教育为活下去。”不知还有多少人在为教育绞尽脑汁专心致志,至少,我是。教师,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灵魂的归处。
真的是这样的。久爱老师把爱心不但给了学生,还撒向社会。她的每一天,忙碌,充实,快乐。她把对教育事业的爱刻进了骨子里,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什么样的青春最动人?快乐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青春最动人!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情到深处是久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