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传变时机最为要,望闻问切须辨明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1太阳伤寒内传的话,有时候先出现里层的阳明证,进入阳明基本上是不再传了。有时传少阳,少阳可能再传阳明,也可能传太阴。
5.2 二三日,这是一个正邪僵持的过程,正占优势,则不传,正退却,则传。到了阳明,就属于消化系统,胃啊,肠啊,这些个空间,表现为烦躁,脉数急。这是阳明热证。少阳证,多是寒热往来胸肋胀满,呕逆,发烧还是不退,脉浮细,这是小柴胡证。小柴胡证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冷一下,热一下,摆钟一样,摆来摆去。
《伤寒论》最要紧的地方就是这个“传”和“变”。它的病势一直在变化,从表到里,从三阳到厥阴,这是病势加重,从里到表,从阴到阳,这是好转的方向。而病情一直在变化,所以特别讲究辨证施治。
仲景在《伤寒论》直接给我们的是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辨证可以推出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含半表半里),还有就是气血营卫辨证。至于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是后世医家结合《内经》等总结出来的。今人研究《伤寒论》,就直接用上了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这样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到仲景在理法方药的运用上的用意。这些辨证的指导方法和望闻问切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就能对疾病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中医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学问,包括形气神这些有形层面和无形层面的东西,在我这样爱好者而言,是学习践行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地场域,是有必要钻进去学习的。
有形和无形,有形是官宣,无形是民间之真实,两方面要相互地看,也要结合不同的时机,看看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辨证,整全地看问题,因时因机变化地看问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而是实事求是地和真实发生的事实相应,有形和无形相应。
中医,其实不是中药有多厉害,而是它的理法方药体系,辨证体系,整全看问题,精微地观察,以中和的原则处理问题的这一整套知行体系是很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