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笔记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在中医里就是究竟的道,互补对生,生生不息。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不能就盯着病,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有着相反的趋向。但是呢,两者又是相互依存。没有地,天又有何用?没有静,也就没有燥。没有万物之萌发,哪有万物之生长?没有这股萧杀之气阻碍生长,也就没有收藏。形也可以化气,气也可以成形。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健康就是顺道,疾病就是逆道。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地之间是相互感统的,可以通过云雨相互交流。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人体内也有一种类似于天地的结构关系。通过上下,表里来体现。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这是把阴阳延展到水火、气味。也就是和物,特别是药材、食材等联系起来,把这层关系打通。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饮食五味,滋养身体。身体的发育、成长有依赖体内的气化活动,也就是脏腑的活动。脏活的存在及气化活动依赖于体内精津。体内的精津又和我们呼吸的气有关联。我们身体通过吸收五味食材,通过体内的气化活动生成体内的精津。生精之气得之于形。这是相生的规律。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这是相克的规律。

相生相克,在整体上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存在。因为生命是这样的存在,所以医学发展出来,是为必然。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食材、药物的气味在体内的走向。这对以后学习中药配伍很重要。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辩证而观。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阴阳属性不同,功能也不同。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物壮则老。不同阶段,不同效用。这就说明时机是极为重要的。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甘走上,走表。酸苦,走下,走里。阴阳分明。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通过寒热这些可以把握的判断阴病,阳病。寒热还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这需要准确判断。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寒热,首先是外在的寒热,进而影响到身体内。但是热呢,也可能是内热。

寒,有凝的作用,容易发生堵塞,所以伤形。热,就容易耗气。气弱则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呢,就容易肿胀。这就属于气伤形。寒凝导致血脉堵塞,气就不畅,气不畅,又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这是形伤气。这也是寒热的相互转化。所以把握时机很重要。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是自然的五气对身体的影响。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自然的四季转换,五行变化,与身体的五脏运化,以及情绪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无过无不及的平和状态是最好的。中庸里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讲养护生命之道啊。

修身能保证内在的平和。

而自然的“寒暑燥湿风”的变化,我们也要明了知道,顺天地之道,兆于变化,就能达到外和。

内外俱和,身心就健康。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就是病因之所在。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这就是医道的大体。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中医讲八纲辩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阴阳是总体原则。身体寒热,是可感、可测的。腠理闭,就是表实。这就涉及到表里、虚实。这一段话,八纲都涉及了。

学习中医,就要有一番侦探的工夫,找线索,推理,找到病因,病机,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可以说是很有趣的一门学问。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二者,就是阴阳。如何把握、调节好我们身体的阴阳呢?

那就是知损益之法。这里有七损八益。

孔子三代礼法的损益很清楚,所以能成为礼法大家。

学习黄帝内经,就是让大家对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门清。对身体内在的构造清楚,对人体与天地万物的感通、互动、生克也是要弄得清清楚楚。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这可以说是时损。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人生随着变老,体能衰老一直在发生。你知道这个过程,那就是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就是时益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这就是道家的养生法,恬淡虚无。让这个知所损,故能止。能够终其天年。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地万物有偏性,也可以叫做阴阳偏性。利用这个偏性,就可以调节阴阳。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邪从何来?就是天地之偏性。甚至可以说四时之变化,就是这样偏性。不是过,就是不及,但是医者能守中,调中,能中节。中医,就是医中,就是围绕着这个中,中道,时中之道。

中国,也就是国中,也就是一国之中和,如此则天下平。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天有八纪,相应于洛书。

地有五理,相应于河图。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我们看上图的太极图,白色的阳鱼向上,黑色的阴鱼向下。这就是阴阳的趋势。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这是把人的身体也结构化了,应象天地人三才。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肺,通过呼吸,吸纳空气(也就是天之清气)进入体内。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气的交换,人活一口气。

地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冬天里刚打出来的井水,还是有点温热。地气,就是大地里蕴藏的热,通过蒸腾出来的气,多是湿气。

如果我们直接坐在地下久了,容易拉肚子,就和地气有关。

但是呢,在这里说的地气,应该不是这种地气。相对于天之清气而言,地气是收纳于五谷里的气,也就是五谷之气。

我们人通过食用五谷,吸收五谷精气(也就是地气)。食五谷,首先就是要经过喉咙。“”咽喉之谓。

风怎么就通肝脏了呢?这里的风,是春季的厥阴风木,是一年的五运六气的主气的初之气。春风一起,天气就转温,我们的筋就舒展了,肝经就活络了,肝的生发之能增强了。这就是通肝。

雷气通于心。关键就是怎么理解雷气。雷气,雷火之气。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述。雷电交加,电光火石。是一种动的极致,充满了能量。我们的心,就是我们整个身体的发动机,也是充满了能力。心藏神,神者申也。这就是心之能动。

谷气通于脾,就是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

雨气通于肾。地气蒸腾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是藏天之气的。雨气通于肾,就是说明肾水的封藏之能。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这地利害了。我们观察中华大地,黄河、长江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最后汇入大海。大海之水蒸腾为云,回到天空。而天空落雨,从百川汇入两河,又注入到大海。就这样周而复始。云雨的路径相应于人体的九窍。

九窍,就是双眼,双耳,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再加上而阴。这是人体与天地交流的通道。

人生小宇宙,宇宙大人生。这就是中医的格局。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天地有一个大循环,人身有一个小循环。一年四季是一个循环。白天黑夜,是一个循环。循环往复,阴阳相推,这是中医之要义。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治,大治为治国平天下。小治为修身治病。大医医国,小医医身。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一年从春始,春风触动皮毛,就开始了天人之际的交流。人能敏而察之,就能洞察生命的生老病死之奥。

生长收藏,对于疾病来说,也就是从表到里。越深入,病越难治。

伤寒论,首论太阳病,当此谓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这就是病机的探寻。要找对方向。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这就是一个整体的视角,系统的思维。治中,以中为导向。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诊法,通过望闻问切,八纲辩证。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要么在病开始的时候治疗,要么等到极盛而衰之后。这和用兵打仗一样。要么在敌人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要么在敌人气势弱下来的时候。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这就是对治,导向中和,导向常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不足,就是形体羸弱。你让他吃东西,他还吃不下,消化不了。怎么办呢,补气。增强其消化的能力。

精不足,就是营养缺少。那就通过吃点合适的东西,补充营养。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病在横膈膜以上的,就可以用吐法这一类的往上引的方法;并在下焦的,就可以用往下疏导的方法。胸腹胀满的,就可以用泻法。这就是应机方便施法。很多时候,身体自行调节,打嗝,呕吐,放屁,拉肚子,都是身体的自我调节。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感风邪的,如果有出汗症状,这说明邪已经进入到表皮。这就如同伤寒论里的太阳病之中风,这个时候就喝桂枝汤发汗解之。

极为畏寒,打颤。这说明邪气已经进入里面了,那就不能用发汗的方法了,那就要用中和的方法。

如果已经造成里实的,可以选择用散法或泻法。

这其实是涉及到身体的表、半表半里、里,三种状况。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这就是辨证施治,四诊八纲之法。

这里提到的一点,有气分和血分,其实就是分天地,天有天法,地有地方,各行其道。而天地是交通、感通的,也要利用好这层规律。

《黄帝内经》学习思考笔记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笔记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笔记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简译与初解(一)春天的心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简译与初解(二)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简译与初解

黄帝内经本神篇》学习笔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0)

相关推荐

  • ​形: 汉字 文明载体 文以载道 中医的 生命之根 即在汉字 理解汉字 十分重要 汉字的表意即就是 中国人的生活简史 汉字的形式,即就是 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 无论汉字的,表意 还是汉字的,形式 都充斥 ...

  • 《卑鄙的圣人曹操》笔记

    0.6282021.06.04 15:13:02字数 1,887阅读 65 1.凛冽狂暴的西北风卷着冰凉透骨的雪花没完没了地刮着,把这天下第一的大都市吹拂得黯然萧索. 2.他听到外面呼啸的风吼,越发感 ...

  • 他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是卑鄙的圣人!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 只有曹操大不同! 曹操的计谋, 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 找不着北 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 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 体恤众生的圣人: 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 ...

  • 稻农 | 曹操 : 对酒当歌​(读书笔记)

    曹操 : 对酒当歌  文  /  稻农 (安徽池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 ...

  • 唯一的圣人皇帝,老婆出轨也不生气,随手写的笔记如今卖了3亿本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君主,那就是"哲学家与皇帝"相结合的君主.庄子认为,最理想的君主应该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格物.致知.诚 ...

  •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道德经》第22章笔记

    第二十二章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

  • 稻农 | 醉中圣人 (读史笔记)

    徐邈:醉中圣人  文  /  稻农 (安徽池州) 高阳公子中圣人, 梦死醉生五粮醇. 可笑先主禁酒令: 金风玉露即行春. 昔年,读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

  • 关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军师联盟》也许没有读透 | 观剧笔记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有一个情节,曹操对其子曹丕说起用人时提到,乱世用人唯才不唯德. 不得不说,该剧把才.德对立,认为曹操任才不任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就是曹操的"求才三 ...

  • 圣人之路——《道德经》读书笔记(16.7)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可以成就一个"王者",这已经是凡人的顶级目标了.     但是,王者依旧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因为,王者是属于一个时代 ...

  • 《道德经》读书笔记(12.3)——从聲人到圣人

    是以聲人之治: [从聲人到圣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一部分劳心者依靠"语言",通过"声音"去指导别人做事,或者表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79-81章(完结) 圣人不积 大道无心

    [79章:大道无心]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笔记: 调节大怨,必然留有余怨,因为是强和,怎么可以算作善呢?与人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