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即兴
即兴(xìng),即那一念之时之机而起兴(xīng),也就是孔夫子所行的因机设教,乃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亦是金刚经所示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一种临机而动的生命状态。
我们的知识积累越深厚,我们所即之机也就越丰富越能从心所欲。这样我们就能把知识之间的壁垒打通,古今中外的知识都变成活灵活现的机,我们就在时中,在特定的空间,人群中,让知识活跃起来,让知识,人之智识活跃起来,相互交融,这就是兴的状态,这就是即兴。活的知识,勃发的生命,它们相互激荡,人、文相互交融,人文化成。古典文化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即兴,这样的一种音乐的表达,这样的一种对话与交融。
仁能感通,教育就是激发每个人天生具有的仁性,感通之能,“吾欲仁,斯仁至矣”,这是仁性的激发、即兴状态,是一种时中之至,一种鲜活的存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们古人的祭祀,古人的礼乐生活,就是这样的一种即兴的存在,生命在祭祀的境遇里,和那些神圣的、伟大的存在共舞,可能我们现在讲是“量子纠缠”,人的生命得到根本的滋养,激发,这就是孔夫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古典教育,乐的教育,宋人寻“孔颜乐处”,兴发了宋明理学、心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是流动的的,无住的,在时间之流中,也在乐的兴感中。无论贫贱,都能合天地之间这大乐,因乐而生礼,因礼而生教。这是我理解的教育与即兴。在这种即兴中,一种无邪的表达、思想出现了,那就是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是一种即兴的表达,即兴的生命也是诗性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是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在这种兴发的情景里生生不已。这种生生不已,又不是那种永远向前的,而是一种循环往复式的,白天黑夜交织在一起的,兴如同那宝剑之双刃,锋利,充满了探索欲,而宝剑会一个剑鞘,一放一收,藏在剑鞘里的剑刃才能很好地保刃,所以古典即兴,它不会过激过于兴奋,有收有放,从容中道,这是立于礼。如同宝剑不是一个装饰物,礼不是教条,它们在一个个实际的情景里复活,重新生成,这就是成于乐。
所以我们的道是不可道的,我们的文字是多义多音的,我们必须进入那一个个实际的情景里,去理解,永远在流动中,变化中,生长中。我们在时机中把握,才能无入而不自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