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退休故里已五个春秋。真是弹指一挥间,时常嘴边说的一句话:以诗书为伴过田园式的生活。也就是想写点东西,给后人留点精神财富。几次提笔又放下。但我写回忆录的梦一再缠绕在我的心头。2011年深秋的一天,我偶然去文友杨志义兄家,他拿来下庄东股杨志远自述的小册子让我看,对我启发很大。作为在外多年工作的我,思来想去还是从祖上开始,沿着家庭的变迁,子孙的延续脉络写起吧。
说起祖上是从山西武乡县韩登里中村迁到下庄村,下庄杨氏族谱已经写的很详细了,到了我这一辈是23辈,宝字辈,所以起名叫杨宝乾(杨天堂)。从我的记忆里,最早记得就是我的奶奶,西山后池李氏人家,现在才知道我的奶奶叫李玉的,名字也是从族谱上查出来的。奶奶以前的祖辈事不清楚。父亲忙于生计,母亲没上过学,家庭主妇,祖上的事也没讲过,所以我知道的甚少。特别对本家的关系,虽然春节拜年只知片断,对本家的关系也是从长反祖坟迁到黄河阵,才知一些皮毛。特别是杨氏族谱的出版家族关系才真正清晰。在下庄一谈首先就谈到清族。后来才知道杨氏清族只是西股的一个分支,因人比较旺盛,祖上比较团结,自然形成了清族在下庄的一股力量延续至今。所有子孙都为有这样的祖宗感到骄傲和自豪。实际清族就是从老祖宗杨春芳、杨春花说起,各生三子,形成了清族六大股。用现在23辈代表来说:
一、杨海庆代表了杨春芳的长子杨步月;
杨风亮代表了杨春芳的次子杨步宇;
杨军亮代表了杨春芳的三子杨步瀛。
二、杨天堂代表了杨春花的长子杨步程;
杨怀明代表了杨春花的次子杨步蟾;
杨军胜代表了杨春花的三子杨步元。
说起我这一小支股,杨步程生两子,长子杨锡庆,次子杨锡麟。
杨锡庆生三子:长子杨清美,次子杨清兰,三子杨清晨
杨锡麟生两子,长子杨清和,次子杨清香
就拿孙辈代表说:
杨景堂代表杨锡庆长子清美这一股;
杨天堂代表杨锡庆次子清兰这一股;
杨井明代表杨锡庆三子清晨这一股;
杨忠堂代表杨锡麟长子清和这一股;
杨安太代表杨锡麟次子清香这一股。
听老人讲杨锡庆住下院,杨锡麟住上院。上院也叫书房院,老大没文化,老二有文化当时就是教师,非常注重对子孙的培养,直至今日整体文化素质在支股也名列前茅。近年下庄关帝庙重建,我才发现关帝庙清朝碑就是祖上二老爷爷杨锡麟写的,可见当年的才华横溢。说起下院是四合院,南房和西房两间属长股,东房和西房两间属次股,上房带梨树属三股,大门、水窑、厕所系伙。杨清兰是我的直系爷爷,分的东房和西房两间,老宅的布局就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当时人多拥挤,各股在外都建了新房。所以老宅年久失修,现已经残痕断壁,空无一人,往日的情景已不见,留下一串串只是辛酸的回忆。我虽然写我的爷爷杨清兰,我也未见过,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我的奶奶。我的奶奶高个头、驼背、小脚女人,我记得她就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记忆时有时无,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经有一次奶奶就没往锅里加水,就烧起来,结果就把锅烧红了,直冒烟。还记得奶奶给每个孩子发了个笔帽玩,后来才发现不是笔帽,是雷管,多危险!听我大哥说:我爷爷活了五十余岁,灾荒年就饿死了。生前常年在外当长工,又赶过骆驼,天热的时候到辽州戌山,拿现在来说就是让骆驼乘凉吃草,闲时利用山上草杆作筷子用,用鱼刀割草杆,修理骆驼上的用具,人已逝去,留下了桦皮楼等遗物,几经搬迁,遗物也无存。奶奶和爷爷相依为命,依靠打长工挣的粮食维持生计远远不够,吃野菜,如核桃叶、杨树叶、春树叶、豆叶等度日。冬天留的老南瓜削成条,在上房沿下晒,上面爬满了苍蝇,就这样在第二年春天洗一洗再吃,可见当年的家境很清贫。爷爷已故,奶奶独立承担家庭的重任,她生有二男一女。北岗有我的姑姑、大爷。我的父亲是次子,姑姑、大爷我也没见过。奶奶不但扶养自己的儿女,还扶养我大爷的孙子。杨起堂,杨景堂,因我的两个哥哥母亲早亡,从小学到涉县城上学,特别大哥起堂到石家庄上学,都有奶奶的重大扶持,其中包括大哥起堂的婚事,还是我奶奶、我父亲操办的。直至大哥起堂有工作,二哥景堂当兵都各自自立。听我大哥说我奶奶病故,在武汉铁路局工作的大哥起堂还捎回来被面,从这件事,可见都没忘了养育之恩。如今大哥已逝,阴阳两隔,二哥景堂患病在床,不知给子女讲过成长之路没有?奶奶宽厚待人,团结邻里,人缘较好,人称二大娘。听我大哥说,咱住的下院也叫东院,西院高成叔的二姐美娣虽嫁到风岗,回娘家还帮我的奶奶洗过小脚,足以证明人缘邻里不一般.我的姑姑是嫁北岗头,生有四子。姑姑、姑夫死的早,听我母亲说,家庭特别困难,老大未田,老二当兵参战随二野南下大别山没有回来,老三未何给了辽城,老四未堂最小,没人照管,从小在姥姥家常住。听我大哥说吃住在下庄,十几岁才回到北岗。说起姑姑我也没有见过,听下庄杨德胜叔说,他家的姑姑就是我姑姑的婆婆,并说姑姑,姑夫去世他都去过,听他说住的什么地方,孙子叫什么,我听了完全一致。表哥的母亲、奶奶在下庄真是近邻居,在北岗就是一家人,确实是一种缘分,我想,如问起姑姑的孙辈未必知道祖上的情况。奶奶是西山后池耳李氏家族人。我父亲在世时,常提起小的时候在西山的情况,我父亲和本村杨火成都是西山李氏家族的外甥,俩外甥都已故,杨火成大爷他的儿子丙午哥不知是否对西山亲戚有什么来往?在我的记忆里,我奶奶的侄儿李乃廷经常来看我的奶奶,来时还带着柿饼、柿饼条让我们晚辈吃。不光侄儿辈、孙辈、重孙辈,如李江贵哥,李喜所哥,还有李陆香至今还保持着亲情联系。这主要应归于奶奶的人缘好,更有我母亲、父亲在奶奶的基础上发扬广大的延续,这一点足以证明祖上的美德万古流芳,荫及后人。1965年我11岁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前奏,破四旧,立四新,向三家村、四家店开炮。我作为村上的小学生跟随时代的步伐跨入到游行队伍的行列。实际当时我一概不知道是什么,跟着学生队伍从村十字街出发,经券坡,窑地下,转东头,回来的路线,当行至东堂庙时,我这个班的小孩都停住了脚步观看,李德柱的父亲就是李喜亮的爷爷,乘梯子,从后墙上主房打兽,由于梯子没有放稳,从梯子上摔下来,等我回到家快十二点了,由于饿我到锅上一看是小米饭,因我从小就不喜欢吃小米,心里不高兴,后来才知道奶奶病故。奶奶已故四十六年,所以说起奶奶祭日我童年记忆非常清楚深刻。关于祖辈的事情我的记忆也好,听说也好只是沧海的一滴。时过境迁,阴阳两隔,作为子孙后代如果对祖上一点也不知道也是一大遗憾。正是祖上的阴德才使我们的子孙繁荣昌盛。写这一小序也可以说是对祖上的回报深感内疚和惭愧,并故以此断章未赶上来弥补心中的遗憾,算对老祖宗的怀念吧。
作者简介:杨天堂,男,汉族,生于1955年,文化程度中专,政治面貌党员,助理经济师,原籍:河北邯郸涉县井店镇下庄村。户口所在地:河北高碑店市。原工作单位:兵总河北凌机公司保卫处。2006年5月退休。爱好书法写作,钟情于家族、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