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唐朝神秘经幢,基督教在中国已经传播千年?

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栖霞宫村发现一件唐代经幢,这里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范围内。该经幢由青石雕制而成,有2000多公斤。它的外观呈八棱锥形,通高1.42米,上细下粗,底面对角长54厘米。经幢的下半部保存完好,上半部柱面剥蚀严重,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从保存完好的下半部分看,上面的文字雕刻精致,布局规整,以楷体为主,十分俊秀。

据村里肖长明老人回忆,建国前,这里有一座小庙叫观音堂,石柱就立在庙堂前,柱上有伞样的雕花石顶盖。村民们印象中,经幢上面原本还有一个雕刻得非常漂亮的青石顶盖。多年以前,经幢倒塌,作为其主体部分的幢身很快被土掩埋,而顶盖掉落后则滚到附近。

市文物局发现地附近的村子进行寻访,最终又找到顶盖。石雕顶盖八角形,石质与经幢幢身的用石相同,厚24厘米,顶面对角长70厘米。每个侧面都雕刻得十分华丽、精致,上端为一圈覆莲瓣,下部刻出模仿丝织物的垂幔、飘带等,一串串宝珠斜绕其间,还扣以宝相花,看上去惟妙惟肖。工作人员将其抬放到经幢幢身上,幢身顶面中央的一个榫头恰好顶进这个顶盖底部的圆形凹坑里。

出土经幢的位置,位于隋唐时期洛阳城城内。

这件修路出土的唐代经幢为一八面体石棱柱,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残存部分字迹清晰,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1部,存经文19行431字;《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1篇,共21行348字;左上端有题记2行16字;另有祝词14字。共计存字809个。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经幢的上端分别雕有十字架符号及“天神”形象。

随后,洛阳又在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新发现一处刻有清晰十字架图案的唐代景教墓穴,出土唐代景教徒墓志等文物。

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对在洛阳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经文与敦煌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写本的照片进行仔细核校,发现二者题目虽有一字之差,但经文几乎完全一致,说明二者是同一经文。

景教经幢的发现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人说它是基督教传播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有人说它是近年来世界级的文化发现之一,还有人说它是洛阳丝绸之路起点最宝贵的力证。

唐代洛阳建春门之内的里坊附近有当时规模最大的市场“南市”。随着唐代丝路交通的拓展,毗邻南市一带多有西域胡商聚居。而粟特人擅长经商,他们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由这些胡商给唐朝带来了早期的基督教-景教。

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年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唐代时传入中国,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景”是光明之意,因唐代称罗马为大秦,故又称为“大秦景教”。

自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

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浪潮爆发,史称会昌法难。这以后,景教这一外来神秘宗教在中国逐渐消失。

中国是一个包容性社会,各种宗教思想都接纳吸收,佛教自东汉传入后广泛传播,已经成了本土宗教的一部分。祆教及摩尼教在中国传播,后来创建明教,后世五代十国、宋、元、明都有明教农民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首领韩林儿称“小明王”,就和明教有关。

中国现有的基督教,都是明清以后传播来的新兴教派。景教这一神秘宗教为何在中国消失,到现在还是个未解之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