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灿:文化意蕴体现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德国歌德用语。在《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一书的第五封信里提出。用以表述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指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指蕴藏在文化形式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中的社会内 涵和审美趣味,如民族精神、历史意 识、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原则等。

文化意蕴的物质的文化形式如建筑、器物, 精神的文化形式如诗歌、绘画等,它们所包含的内在意蕴常常可以体现某一文化的基本特质和深层结构。美国的解释学家赫尔施认为:“意蕴(meaning)是为一部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东西,它是作者通过运用一种特殊符号系统所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意蕴与个人,或是与一个观念、一种环境,或是与任何可以想象之物之间的关系,就称作重要性。”重要性是解释者附加给作品的社会功能,它是由作品意蕴引伸出来的。意蕴和重要性相对一部作品而言,意蕴更有价值,更有客观性和有效性,因为它是作品自身具有的东西,而重要性则是理解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只是作品与外界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其型制、格局、颜色或装饰,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血缘基础、宗法观念、皇权至上和等级制度,也显示了中国人对整齐对称、雄伟高大等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其中数千年延续的都城和宫殿布局,更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结构。而中国的象棋、烟壶、美食、鱼鸟(养鱼养鸟)、盆景、风筝等,也蕴含了中国人的日常心态, 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风习尚等等。 故从文化意蕴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和一切文化现象,可以更深刻地揭示某一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某一文化的民族特征,是文化审美学乐于采用的方法之一。为此,文化哲学领域已提出“意蕴美”等相关概念,而文艺理论家们也采用这一审美尺度评价当代文学的风俗化倾向。

谢伦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微信公众号:文化工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