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入版图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当年秦始皇倾举国之兵发动南征,在百越之地留下赫赫凶名,极大程度地扩张了大秦版图。
那么,“百越”位于何处?
结合文献和现在的地图来看,百越覆盖的范围相当大,其中,便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两个省份。
中国人在取地名时往往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参照物加方位的模式进行命名。两个地名中如果仅有代表方向的字眼相对,那么,基本会存在一个联通两地的地理特征。
打个比方来说,所谓“两湖地区”,说的是湖南和湖北,联通两地的地理特征便是洞庭湖。同理,联通河南、河北两地的地理特征,便是黄河。
那么,联通“两广”的地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是两汉时期的广信县。
不过,若以现在的地图来看,联通两地的地理特征应该是横穿两省的珠江。说起珠江,话题就变得比较复杂。因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珠江所代表的的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通常来说,秉持守土思想的古人,不会有太过强烈的探索精神,所以很少有人会窥探某条水路的全貌。所以,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认知,像盲人摸象一样,给目所能及的地缘板块进行命名。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古人习惯用下游最后一段水道的名字,来称呼整条河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河流最下游的水道是最容易确定的,二是因为下游往往会存在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在此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所以,每条河流最具知名度的,往往是最下游的水道。当然,珠江这个名字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整条河流,而是这条河流的入海口——珠江口。
当时的人们没有能力或不想去为整条河流溯源,所以干脆以最下游的水道为整条河流命名。现在我们探讨的珠江,其实是珠江口西侧乃至源头处的主干道,并不是狭义上的珠江口。时至今日,在广东人的眼里,“珠江”这个词语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所有最终从珠江口出海的江河统称为“珠江”。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珠江”,仅是联通广东、广西的西江。
为什么笔者要花费大量篇幅去阐明广义上的珠江与狭义上的珠江呢?
其实,就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解决一些认知方面的误会。倘若笔者没有特别说明,那么接下来文章中出现的“珠江”,都是指“西江”,而不是统称上的珠江。
被珠江水系滋养的土地何其广袤,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便有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五大省份。水系中的左江,其发源地在今越南境内。单从规模上来看,大家难免会觉得珠江水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然而,若仔细研究珠江水系图,便会清晰地发现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地区的珠江均属支流。至于整个珠江水系的核心所在,自然是囊括了大多数干流、支流的两广地区。
若非两广地区与湖南、江西之间存在的明确的地缘分割线——南岭是由一系列的小型丘陵体构成,而不是像中国其他大型山脉一样的绵延山岭,湖南、江西这两个省份恐怕不会与珠江水系有半点联系。不过,也恰恰因为南岭有着并不紧凑的结构,所以才让珠江与长江之间的运河得以打通。位于南岭南方的岭南一带,正是因为长江与珠江之间的联通,成为历史上中原王朝最重视的区域之一。
有实力修建这一旷古烁今的河道工程的皇帝,自然是实力雄厚的,它的修建者便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嬴政。虽说在运河开凿之初,无数民夫的血汗洒在河道里,亦有无数百越百姓成为秦始皇霸业的牺牲品,但战争恰恰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倘若秦始皇没有通过这条“灵渠”远征南越,估计岭南地区文化进步的脚步将会大幅减缓。
那么,古代王朝行政分割广东、广西的依据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地缘分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单从水系来看,难免会令人觉得一阵头大,找不出任何线索。珠江从东西方向贯穿了岭南,从长度上来看属我国第三大河流。相比于长江与黄河,让珠江来完成分割地缘的任务未免有些沉重了。至于珠江的那些支流,也并没有从地理位置上分割两广。
既然我们无法从珠江水系上看到古人分割两广的依据,那么便只能在山脉的方向查找端倪了。
岭南地区的地理结构远没有福建那么复杂,我们大体可以将岭南板块的西部看作一个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一聊到盆地,朋友们难免会想到四川盆地这种周围被高山环绕、腹地为冲积平原的地貌。类似的地形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中心必定存在平原区。
然而,若以这种惯性思维去看岭南板块西侧的盆地,未免会大失所望。因为组成盆地的高山,如青龙山、凤凰山等,使广西盆地的周围出现了相当多的缺口。汇入珠江的各个河流,也正是通过缺口进入盆地,通过冲积的方式形成河谷平原。
通常来说,不论盆地周围的山体是否存在广西盆地这样的缺口,这些经过缺口的河流汇集到干流之后总会形成冲积平原。然而,广西盆地的情况较为独特,除开周围的山体,它的腹地依旧是由山体填充的。因为这些山体密集排布在腹地里,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在地形图上看到面积较大的平原。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将该地区的行政中心设置在哪里,都很难让其他地域认同其地缘中心的地理位置。
单单拿出广西北部的地理构造进行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广东北部的地形复杂程度与其不遑多让。虽说广西北部地区距离云贵高原很近,山体普遍体量较高大。但是,倘若广西盆地的南侧没有铜鱼山、罗阳山、六万大山这些山体,完成对广西盆地腹地的“合围”,那么北高南低的广西地区的地貌应该与广东差不多——形成一个与珠江三角洲平原相似的沿海河口平原,这里亦会理所当然地被选做地缘中心。
正因为地理构造上的区别,使珠江水系的大多数河流都经过广西盆地,但最终却不得不通过珠江这条主干流淌到广东境内,通过珠江口奔流到海。这种地缘现状,直接决定了广东地区与广西地区的历史走向——广东地区比广西地区更具发展优势。
实际上,对于广西而言,提升地缘潜力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广西盆地只是广西一隅,并不是广西全部。纵观整个两广地区,除了珠江水域覆盖的区域,至少还有两个地缘板块相对独立。第一个地缘板块,就是横跨闽、粤的潮汕地区。第二个地缘板块,便是位于两广交界处的沿海地区。
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大山、天露山就像是一把刀子,将北部地区切割出一片弧形区域,这片区域独立于珠江水系覆盖的其他区域,就像是蘑菇柄一样。倘若加上位于该区域南方的雷州半岛,那么我们便会发现这两处区域的轮廓就像蘑菇一样。对于广东而言,这个次一级的地缘板块并不算重要。
毕竟,广东拥有珠三角这种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的地缘板块,“蘑菇”的存在无关紧要。然而,对于地形相对封闭的广西地区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蘑菇”对广西地区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若是能在行政区划上将“蘑菇”划到广西,那么广西便可借此成为“沿海省份”。在民国时期,“蘑菇”是被划分到广东的,而当时的广西范围仅在广西盆地内。
大秦王朝准备南征百越时,嬴政绝对不会考虑到这些地缘方面的问题。毕竟,在当时还没有“地理学”这一概念,况且嬴政对亚洲大陆未知的领域是相当陌生的。此时的大秦王朝,旨在将精力放在对外扩张上。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条合适的路线,进而将兵力塞进相对闭塞的地缘板块里。
对于地处中原的王朝来说,整个长江水系的走向,为前人渗透进珠江提供了许多种指导方案。即便以当时秦人的认知来看,秦人所能探索的最远的岷江便是长江的源头。那么,秦国在南征百越的过程中,会选择哪一条合理的路线呢?且容笔者卖个关子,下回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