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的书法“古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南宗老伍2019-03-26 09:43:27

总第一四七一期;欢迎关注。

编者按:黄道周书法研究虽然在学界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黄道周章草书法的研究却十分欠缺,原因主要在于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从书法史上看,明代书风因受赵孟頫影响,前期流派往往笔下缺少骨力,缺少魏晋精华,而黄道周可谓是超越唐宋、直追魏晋的第一人,以富有刚健精神的章草为明末书坛注入一股生气,同时为后世章草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此为【章草专题】之第5篇。——“书法入门”独家奉献;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三|

黄道周章草的风格与特色

关于黄道周章草书法的风格与特色,本文尝试着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从笔法上看,黄道周章草将魏晋各家的笔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劲健古拙的用笔方法。

首先,其起笔多作外拓,横画笔短意长,多以方折起笔。此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劲。重按轻提,整个笔画显得有些迟涩感;方圆并运,使得整个篇幅不显单调。

其次,竖画体式开张,每笔或斜、或正、或侧,每个字或俯仰、或立卧、或端正,富有天真烂漫之态。横收敛则竖开张,竖收短则横拉长,横竖设计相得益彰。例如图8的“穷”和图9的“年”二字即十分明显。

图8

图9

再次是撇画捺画,一个字的气势全在于撇和捺,也就是说一个字的体式是否开张,字的气势大或不大、能不能舒展得开,单个字的结构是不是富有趣味性,全在于撇捺上。

黄道周章草的捺画可谓千姿百态,如图10的“波”字的捺画,笔力雄健,用墨饱满,本应向外延伸开去,却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图10

图3

又如图3的“史”字的捺画,侧锋入笔,行笔到最后转为中锋,整个锋面的转换过程一气呵成,可以说中侧锋的频繁转换是黄道周章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最后是使转有姿态,波磔多、含蓄少是黄道周章草中使转的主要特点。

例如图11的“涎”字和图12的“刳”字。转折带有明显的圆转之势,方圆结合,体现了黄道周章草中篆书隶书的古质内涵,表现出雄肆质朴纯真的美感。

图11

图12

黄道周这种古拙、萧散而又奇宕的章草风格,正与傅山提倡的“四宁四毋”相呼应,体现了晚明时期书法审美风尚由“飘逸秀美”到“古拙质朴”的转变。

从字法上看,我们说章草的结体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能够在法度之中自由变换姿态,不像真书那样拘谨,也不如今草那般活泼。黄道周的章草打破传统章草(如索靖、皇象)的四平八稳的书写结构,似乎有意在字的空间分布上造成险峻峭拔之势,形成短画长短不一,部身与部首时合时错、时分时离、时奇时正的特点。

具体地说,其字形特点就是“上面松散,下面紧密”,也就是说其字形往往成不规则的倒立的多边形,如图13的“宜”字、图4的“蓑”字、图14 的“怪”字、 图15的“惊”字等,多呈醉态,往往给人一种重心不稳的感觉,但是最后一笔却又如造房的屋梁,恰到好处地撑起了整个字。

图4

图13

图14

图15

或者我们可以说,黄道周的章草是介于传统章草与今草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比于今草更加显得稳重朴素一些,如图 16 的“叹”字则刚好说明了这一点,放逸却不放纵,不似今草的豪迈奔放。

图16

从字如其人的角度上看,黄道周耿直的个性决定了他在结体上追求奇掘朴拙,是一种介于宁静而又冲突的复杂书法风格。

最后,在黄道周的章草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一方面在该甩出去的地方却戛然而止,造成一种意犹未尽的美感,如图10的“波”字最后一笔;另一方面,在该收住的地方却洋洋洒洒地甩出去,然而又不显得突兀,如图12的“刳”字的最后一笔。

从章法上看,晚明人作字,篇幅章法极具特色,明初董其昌吸收了五代杨凝式布局空旷的特点以处理章法的布局,比董氏稍晚的黄道周接受了其影响,突出结字的横势,拉大字距,着力于创造出一种空灵的境界,但字距又不是格外悬殊。

并且每列都有较为分明的中轴线,例如图17中的右起第五列。从整体上看,列与列之间遥相对望,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相较列与列之间显得紧密,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给人以空阔爽朗之感。

总而言之,黄道周的章草放纵中有收敛,奔泻中有停滞,也因此,其章草书法远远望去呈现出秀丽的景象,但细细观察却又不失活泼多姿。

图17《长城偶作九首》及第二首

矮屋宜欹枕,漏舟皆短蓑。

每逢今所恠,似是昔经过。

浩叹良吾浅,惊心奈若何。

橪香投现岸,小水莫兴波。

从墨法上看,黄道周的章草注重个性,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其酣畅遒密的墨韵也是他的书艺上不可忽视的。

从黄道周章草书法作品可以看到,其整体上的用墨是偏浓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枯笔。枯笔的出现弥补了墨色单一的不足,使得作品有黑、白、灰的对比,也增加了作品的丰富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鲜明的节奏感。

浓墨与枯笔的线条交互出现,更加有力度感,使得线条看起来更加沧桑老辣。析言之,黄道周的章草包含重墨、浓墨、渴墨三种用墨方法。图17 中,重墨和渴墨的对比最为强烈,这也是黄道周在作品处理时的一种方法,每一列的第一个字 (图中为“矮”“蓑”“经”“惊”“现”“波”等字)用墨大胆,形成淋漓大气之感,中间穿插进个别的同样用墨大胆的字(如右起第一列的“宜”字、第三列的“叹”和“良”字、第五列的“兴”字),与首字形成呼应。而渴墨的应用则正好填补了重墨留下的空白,一重一轻的搭配产生了强烈了视觉效应。渴墨的用墨方法也作用于单个字上,主要是通过不断调整笔锋,使整个字的笔画不断出现墨色轻重的变化,因而以中锋显示出的渴墨的字的穿透力,比于浓墨要强烈得多,震撼力更强。

综上所述,黄道周章草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独到的特色,其中有对前代艺术家的继承,也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与突破。

那么,在论述黄道周章草艺术的取法与来源、风格与特色之余,有必要对其章草书法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的厘定,由此或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他的章草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四|

余论:黄道周章草的书法史地位

从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看,章草发展到元代,在赵孟頫的倡导下得以复兴,这一时期的章草多秀美飘逸,少有古拙之气。尤其是在赵孟頫章草《临急就章》中,将行草笔意杂糅进来,并利用波磔、方笔、折笔等进行装饰化处理,形成了一种今草章草难分的书体。

赵孟頫章草《临急就章》局部

到了明代初期,宋克的章草则继承这种妍美秀丽的章草风格,宋克所书《急就章》将章、今合一的手法推到了极致,笔法更加注重取巧,字形更加奔放,将狂草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宋克《急就章》局部

这种由赵孟頫开创,经由宋克进一步推广的章、今不分的书风,一直到明末黄道周的出现才得以改变。

黄道周将这一时期的章草从各体杂糅中分离出来,他不仅重视对传统章草在表层的点画借鉴,更是将目光放在了章草内在的古意,使其融化进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或者说对自身书风的全面渗透上。所以不论是其楷书还是行草书,或多或少都有章草的笔意在里面。

并且黄道周一方面继承魏晋的篆隶笔法,另一方面又吸纳唐宋的意趣,这种理念直接影响了他对章草书风的理解,即既显得质朴古拙,又有潇洒飘逸的气象。

正是从这一点上,黄道周实际上对章草书法发展趋势的转变具有扭转之功,或者说为此做出了贡献,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黄道周章草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所以到了清代,书法家们尊崇“若欲复古,当写章草”的口号,可以看到清代章草的取法是沿着黄道周的路数,更加往前一步。具体表现为随着碑学的兴起,清代章草在黄道周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用笔有迟涩感的金石气。 我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沈增植、王遽常等人继黄道周之后,在纯正的章草道路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正如崔自默指出:“寐叟(沈增植)章草书,用笔筑基于汉隶、北碑以及隶楷过渡体,而结体取横势,诡变多姿,方笔翻覆则承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风采。其笔法滞涩老辣,方多圆少,欹侧矫险,奇崛从生。 ”王遽常作为沈增植的弟子,章草到他这里已经摆脱今草的束缚,而独立成一门纯粹的的书体。

黄道周《杂书册》局部

从以上所述中可以概括,黄道周上改元代秀美的章草书风,下启清代纯朴章草的形成,一洗明末书坛羸弱的风气,在章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后代书家学习章草指明了方向。

总而言之,黄道周以其耿直的个性与深厚的儒学修养促成了质朴古拙、潇洒飘逸的章草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透过灵活多变的笔法、天趣烂漫的字法、疏密对比明显的章法以及丰富并饶有趣味的墨法来实现的。

黄道周用酣畅的笔墨写出的富有刚健精神的章草,为明末书坛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气,打破了传传相因的字体,为后代章草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整个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题:黄道周章草书法探析

作者:葛超、曾凡朝 (齐鲁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0)

相关推荐

  • 明代最有创造力的书法家黄道周,浓墨枯笔英气逼人,尽显忠烈本色

    明代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的审美风貌较之前代有着较大的改观,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帖学在明代盛极一时,刻贴也蔚然成风.同时,名家辈出,明初的三宋.二沈为明代"台阁体"的代 ...

  • 书法的16种字法

    学习书法,绝对不是临了几年帖就觉得可以了,很多人写了很多年,字写得还是不怎么样,就连最基础的楷书,一旦脱帖,就像离了娘的孩子,感觉无所适从. 其实,书法学习还是有规律.有诀窍可循的,理解了结构运用之法 ...

  • 书法,怎可无师自通,从笔法,字法,章法,...

    书法,怎可无师自通,从笔法,字法,章法,每个阶段都需要专门训练,才能达到自如的效果.笔法,无非是毛笔的铺开和聚拢,字法其实比笔法更容易掌握,字法是古人把字摆在那里,只不过,我们很多自学的书友,视而不见 ...

  • 书法三理:笔法、字法、章法!

    一.笔法之理 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求形求质毋飘滑,讲法讲规讲自然.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执笔之理: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 ...

  • 书法三理:笔法、字法、章法

    一.笔法之理 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求形求质毋飘滑,讲法讲规讲自然.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执笔之理: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 ...

  • 书法三道门:笔法,字法,章法

    笔法,字法,章法,可以说是书法的三道门: 书法第1道门:笔法. 按照廖氏蚯蚓书书法教学体系,一周1堂课,一个半小时,三周,一共3堂课就能把笔法学完.这样就把人领进了书法的第1道门. 书法第2道门:字法 ...

  • 执笔杂谈 | 书法三理:笔法、字法、章法

    炼字馆炼字馆 书坛焦点 实时关注书坛国展动态,共享最新信息 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笔法之理   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 ...

  • 揭秘甲骨文书法的字法、笔法

    关于以甲骨文作为创作材料,进行书法创作,自清末已有之,然真正的涉及到甲骨文笔法.字法的阐述未曾真正讲明白. 若以书法中的今.古笔法来写甲骨文,则欺古人:若以毛笔拟甲骨文的刀法,来写甲骨文则辱今人矣. ...

  • 黄自元楷书真迹《玄秘塔》格韵淳古,笔法精美,字体秀逸,真书法

    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书者介绍: 黄自元一生书法创作颇丰,尤以楷书名世.其传世代表作品有<柳公权玄秘塔碑>(临本). ...

  • 兼备章法、刀法、字法的和谐统一,深入诠释古玺艺术美

    古玺,上溯三代,盛行于战国.秦统一中国以前,以大篆为主的各国文字具有多样性,这就使古玺印面貌丰富,艺术性极强. 宽可走马.密不容针,是对战国古玺艺术美的经典诠释.先秦工匠注重印章形式感,擅长运用多种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