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凤:最好的准备,是从不刻意准备

这是刘会凤的第99篇原创
1 你的精力被困住了吗?
1班的同学们一周后就要答辩了,同学们的状态却各不相同。
小童立即认真地准备起来,稿子修改了无数遍,她还是不放心,临答辩2天前,又找前辈帮自己审了一遍,结果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她顿时有种被雷劈了的感觉,最后这两天,她在担忧恐惧中度过,总感觉自己完了。吃不好,睡不好,最后强打着精神去答辩。
而小铭放到最后1天才开始准备,全神贯注地准备了4个小时,好好休息了一觉,精神饱满地去答辩了。
大家不妨猜猜这两个人答辩的结果是怎样的?
事实上,这两个人的答辩结果都非常好。如果是你,你会倾向于哪样的准备状态?
很多人状态是前者,却倾向于后面一种状态。因为同样的结果,两人投入的精力却有巨大的差异,后者以更少的精力得到了更高的效益。
更为关键的是,答辩对于前者来说就像是一块吸铁石,无论你在做什么,哪怕你已经准备得再好,你的精力依然会被这件事情吸引过去,直到事情结束。
当一件事情不画上句号,你就无心去做其他的事情。那么你的精力就被牢牢地绑在了这件事情上,不得自由。
2 临场应变和充分准备,我该如何选择?
我们这一生好像一直在做准备。学生时代,准备着各种小考、大考;到要工作了,花一两年的时间为人生第一份工作做准备;等工作了,又在为组建家庭、职业晋升做准备。
我的感觉是,大多数人都准备得太累了,太耗费精力了。
前两天我有一个重要的活动,临到半天我才开始看,刚好被我老妈看见了,于是被吐槽了半天。当然最后结果很不错,然后老妈又开始夸我临场应变能力超级棒。
其实,几年以前我会做极为充足的准备,这样心里才踏实。比如,录课会习惯性地写逐字稿,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不写逐字稿就会心慌。所以后来大多数情况我就不写了,只准备关键的部分,事实上每堂课反馈都不错,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灵感。
你发现没有,如果长时间内你都是充分准备,而没有临场应变的时候,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会下滑得很快。以至于后来,如果时间太紧张,或者突然有随机环节,你就会非常焦虑,充满担忧,精力就会被一直消耗在这种担忧上,无法自由地流动。
能力,从来都是用进废退的。
临场应变强的人大概率是可以退回去做充分准备的,但充分准备的人里只有极少数临场应变能力强,平衡好临场应变和充分准备,还精力一个自由。
3 最好的准备,是从不刻意准备
我很多朋友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准备找工作,然后他们就很惊讶,我从来不准备。
准备原则1:我从来不准备,是因为我时刻准备着。

在我看来,很多准备不是一时兴起,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未雨绸缪。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要参加世界比赛,还要录制电视节目,时间非常紧张。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回来就考试,最紧张的一次,凌晨录完节目,睡了四个小时,就去赶动车。回到学校的时候,买了个面包就冲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在发卷子了。
基本上还是保持在了专业第一,不是因为我聪明,是因为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在做准备了,等最后考试的时候有时间就看看。
无论是小事情,还是大事情,我的准备观一直是:把自己平时的努力和最后的准备挂钩,如果到最后你还需要大量准备,平时花的精力大概率是无用功。
最好的准备,是从不刻意准备。

准备原则2:干多大的事情,投入多大的精力。
很多时候,如果我对这件事情的结果只要求60分,那么我只会投入满足60分要求的精力去准备。我们的精力确实有限,我们要准备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你花了过多的精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重要的事情就没有精力去做了。
准备原则3:你的准备模式,你自己决定。
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花多少时间准备,准备的流程是什么,由你自己决定。
如果你是一个准备了就会一直担心到展示的人,那么你最好比平时晚一点准备,因为无论你提前多少天准备,你都会很担心,这段时间就没有办法处理别的事情了。
如果你是一个适度紧张可以激发灵感的人,那么你可以放到deadline的前一段时间准备,往往这个时候可以迸发出灵感,效率也高。
如果你是一个只有完成准备才能安心去做其他的事情的人,那么你可以早点准备,然后安安心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遵照这三条准备原则,相信你也可以,让精力不再死死地被各种准备困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