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两年前,我和朋友约定:“多考几个职业证书,实现升职加薪。”

现在,我还在原地踏步;而她,早就拿到了很多行业的证书,实现了薪资翻涨。

几天前,她突然问我,最近准备考些什么证书。

对自己没有很好地坚持学习感到羞愧,也对她走过的这两年感到惊讶。

很快她就拍摄了她的课程截图,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记。

最后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样逐渐拉大了。

当你迷茫的时候,别人在争分夺秒的学习;

你踌躇不前时,别人早已付诸行动完成每日清单;

你在思考如何走捷径时,别人在脚踏实地积蓄能量。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更没有莫名地拉开差距。

任何比天大的优势,除以时间,都会让你沦为温水中的青蛙;

只要是不寻常的投入,乘以时间,就会变成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强者利用时间,弱者被时间利用

有人说:“优秀的人时刻都在压榨利用时间,普通人时刻都在浪费消耗时间。”

的确,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是被时间甩开的。

想想朋友圈里的两个写手——花花和小文。

两人出生于97年,同样坚持写作一年,小文输出发表文章达98篇,而花花只发表了50篇。

小文在这当中有8篇10W+,并且被各大公号所转载,而花花一篇都没有。

小文现在已经能够在职场认知领域写作到极致,而花花却才刚刚找到主攻方向。

说实话,花花觉得自己很努力,也付出了很多,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在花花了解到小文每一天的时间规划后,才明白了原因。

直到花花知道了小文每天的时间安排,才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

小文坚持早上五点起床看一小时书,而花花起得虽也早但多数都在思考人生;

小文在上班坐车路上坚持听课件,而那时的花花却在听着音乐自娱自乐;

小文在单位午休时会坚持看当天各大公众号发的好文章,逐篇拆解进自己的素材库。而花花却在聊着微信刷着微博;

小文晚上回到家会继续学习充电,而花花才开始真的用功,但时间也不早了。

就是每天这一点点的差距,导致了现在小文甩开了花花打出租车都追不上的距离。

花花和小文都很努力很用功,但花花却输在了时间利用上,她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

想起赫胥黎的名言: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

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如何利用时间,短期内可能看不见差别,但长期来看,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是否具有高效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怎样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

为了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利用时间,而非被时间所利用。

强者胜在执行力,弱者败于口头上

卢苏伟在《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一书中写到:“一个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深以为然。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

天天喊着要减肥,却从来不去运动;

定好的学习计划从不执行,却经常刷手机到凌晨……

一位对绘画很感兴趣的朋友,发誓要在40岁之前画出大量的作品,但是她今天推明天,明天推以后,如今早过了40岁,她仍然迟迟没有开始。

他曾经对朋友抱怨:“我很喜欢画画,可是我已经40多岁了,你说我现在学习晚了吗?”

这位朋友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而是说:“无论如何,50岁终将到来。”

这是为什么呢?习惯于每天设定目标,却只停留在口头上,纵观那些成功人士,每个人都是行动者,而非空想者。

想想这句话:“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一个人的行动力,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正所谓:“强者胜在执行力,弱者败于口头上。”

人生不是你厉害了才开始行动,而是你行动了才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那些比你越来越优秀的人,不是因为他本身厉害,而是因为他用行动拉开了和你之间的距离。

强者脚踏实地,弱者投机取巧

强者脚踏实地,弱者投机取巧

古罗马哲学家西刘斯曾说:“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大多数时候并不在于智力和知识水平,而是在于对待人生的态度。

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与虞山卿二人的人生走向,发人深思。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制度,农村学生宋运辉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地方重点大学,和虞山卿成为室友。

宋运辉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每天认真上课,下课时就泡在图书馆,钻研知识。

与虞山卿相比,他成绩平平,他的头脑中,每天想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学有所成。

当大学四年快结束的时候,两人都把目标锁定在当地最好的国有企业金州化工厂。

宋运辉为了面试,每天在图书馆挑灯夜读,交出了自己最满意的论文;而虞山卿依靠家庭关系,拿到了厂里唯一一个录用名额。

不过好在实力使然,领导们看过宋运辉的论文之后,终于破格录取了宋运辉。

从此,两人更是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自进金州化工厂以来,宋运辉就一心一意地钻研技术,上班向厂里人学习经验,下班泡在图书馆里学习外国先进知识。

很快就成了金州化工厂最年轻的车间技术人员,还一路过关斩将,成了处长级领导。

反过来看虞山卿,因为进厂时找关系尝到了甜头,入职后,他先是结交了厂里的领导,巴结他们给自己提供机会。

后来又攀附刘总工的女儿,希望借此拓展人脉。

但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原点。

人这一生,越想走捷径,越会深陷泥潭。

整天想着投机取巧的人,最终只会把自己折进去。

脚踏实地地追求梦想,翅膀才能更有力。

唯有不断地变化和突破自己,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欣赏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铭缘阁公众号

让育儿成为一种乐趣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 :强者互帮,弱者互撕

    <道德经>有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说,你帮助别人,自己更充实:你给予别人,自己更丰厚. 人与人之间,永远都是相互的,帮助别人的时候,成就的 ...

  • 执行力,是人与人拉开距离的关键

    有些时候我们总会感叹,为什么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怎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呢? 比如在一样的年纪树立了一样的梦想,有人未必更聪明,也未必更勤勉,可他的梦想不是已经实现了,就是在即将实现的路上. 另 ...

  •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pingpu

  • 强者互持则更强,弱者互撕则更弱

    强者互持则更强,弱者互撕则更弱

  • 人在什么时候最贵?越尊重别人的时间,你才可能越贵

    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一半是因为无力获取,一半是是因为有所不为,求人得仁,世界对我也是很公平的. 人在什么时候最贵?越尊重别人的时间,你才可能越贵. 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无论经受怎样的岁月变迁,身上 ...

  • 弱者与强者

    容易被激怒的人,大多是弱者,因为弱者才会逞强,强者往往懂得示弱.同理, 刻薄是因为底子薄,尖酸是因为心里酸.一起努力,愿你不再脆弱到不堪一击, 愿你能强大到无懈可击,愿你眼中总有光芒,愿你活成你想要的 ...

  •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这三点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这三点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 人和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朱丽  [中国] 写完前面的文章,其实我已经已经挺累的了,这本是个周五的晚上,天气不冷不热, 本值得我好好休息或放松一下,可想到我这个朋友昨天深夜的请求,我还是要把它写完. 我是个聚会很少的人,一年也 ...

  • 惊人的“二八定律”: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拉开的

    有一个很有名的谚语:世界上80%的财富被掌握在20%的人手中.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在他看来,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大约占其中的20%,而其余80%却是次 ...

  • 惊人的二八定律: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拉开的

    作者:饼子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有一个很有名的谚语: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在他看来,任何事物中 ...

  • 能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通常是这三件事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丑小鸭之所以能够变成天鹅,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天鹅,只不过是环境不同而已. 我们始终都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童话,会有白雪公主爱上自己,会有白马王子来解救我们泥泞的生活 ...

  • 人和人的差距是怎么在八年里被拉开的?

    本篇是第486篇原创 01 这是老K第三次来找我,因为他又要换工作了,算算时间,距过年已不到两个月.算下来,老K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换了5次工作.这频率即便刚毕业的大学生也算是频繁了,更不用说老K已 ...

  • 人和人的差距,都是因为这4个字拉开的

    如果你参加同学聚会,十年.十五年.二十年聚会,你就会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如此的大. 当年同班.同室.甚至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大家除了可以"回忆"一下过去,很多时候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大 ...

  • 人和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经常有朋友问我,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努力和勤奋的程度不同:也有人说是因为思维格局不同. 当然,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下面说的几种能力 ...

  • 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拉开的?

    文 | 怪怪 · 主播 | 小米 十点签约作者 你是否曾兴致冲冲报了各种网课,却很少认真看完.深入学习? 买来的书翻了几页就当读过了,从此在书架上吃灰? 咬牙花几千块办的健身卡,只在头两个月打卡几次? ...

  • 惊人的二八定律,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拉开的

    有一个很有名的谚语:世界上80%的财富被掌握在20%的人手中.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在他看来,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大约占其中的20%,而其余80%却是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