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房企财报的看点看什么?

买股票,大家都知道无论如何是要读点财报的。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即便你只是买房不买股,你也应该学着读点房企的财报。日久天长,也会有大获益。所以,道理上,两者都是互通的。

买股票读财报,你大致可以解决的问题是:买什么公司?什么时候买?而买房子读财报,你得到的会是什么?是:买哪里的房子?买哪家公司的房子?这就是我这些年读房企财报得到的答案。

很多人读财报,第一关注点永远都是这家企业今年净利增长了多少,拿出多少钱来分红。我自然也会关注这些,但如果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我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单年度报表披露出来的东西。落到房企财报,我们这时候要重点看什么?又如何从中学习到有意义的东西?要知道,房企巨头的财报背后,实际上展现的都是他们的长期思考,掌握到这个东西,对我们才最有价值。

昨天,四巨头之一融创率先发了财报,业绩还是很漂亮。销售额5753亿,净利增长37%,EPS7.86元,分红1.65元(分红率21%,坐等万科兑现35%),尤其是对“三道红线”的满足,一下子降了2档——从红到黄,很厉害。单看那个资产负债率指标,也很快就可以进入绿档。但这些不是重点,从财报里看出很多行业共通的东西才是重点。

第一,强调“三道红线”。

我想大家在接下来会看到,所有的上市房企都会在2020年度财报里第一重点披露公司对“三道红线”的满足——资产负债率(小于8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这不是短期的,而是未来很多年,“三道红线”都会成为行内考察上市房企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从股民角度看,“三道红线”的意义在于两点:1)观察房企的债务风险。如果你不满足三道红线,那么你未来的杠杆率与增速都会受到显著限制,比如融创踩线从踩3条线变成踩1条线,相应有息负债增速从0%变为10%,空间就出来了。另外,你踩线越少,房企的信用评级会越好,在资本市场上可以拿到更低的融资成本。在这点上,现在市场上最厉害的房企是龙湖与万科,尤其是龙湖,AH股市盈率最高的房企,原因就在此。2)观察房企的风控能力。表面看,“三道红线”是监管要求,但实际上,去杠杆是过去几年来房企的普遍动作。恒大、融创、佳兆业、阳光城等等,全部都在拼命降杠杆,这是一个持续了好几年的动作。

那么,我们现在看“三道红线”,其实是回顾过去几年房企管理层的预判水平和风控能力。安全经营是所有房企的经营理念,但是有成有败,有无持续的行动,是重要的观测指标,可以据此观测出房企管理层是否知行合一、战略坚定。从融创的降杠杆速度看,老孙的能力值得佩服。反过来看恒大,就很麻烦,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求助信”,如果不是深圳挺身而出,能不能过得了这一关,不好讲。但是在过去几年,许教授也一直在喊着降杠杆,行动上比老孙差。

从买房人角度看“三道红线”,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知道你买的房子有没有可能出问题,比如交不了房,或者办不了证。也就是说,这是一条安全线。假如说你要买一家房企开发的房子,这个指标就会有用。你不需要了解那么详细,只需要知道:如果这家房企踩了3条线,那么你要很小心。

对于房企而言,他们自然也知晓上面这些,新时代下:三道红线,代表着信心。所以,在未来的数年里,这个“三道红线”都将是上市房企财报里最重要的信披。

第二,强调城市能级。

如果你仔细看近年来的房企财报,一定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房企在财报里都会非常注意强调:我们的城市布局以一二线城市为重心,或者是,我们只在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布局。等等。不会有例外,说我就去小县城,连“县城收割机”碧桂园,都从几年前就开始强调这一点。以目前上市房企的大致情况,布局在一二线所占的比重普遍都去到了7-8成。

这个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人口的新布局,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变化。

从股民的角度,观察一家房企的城市布局,大致就能够掌握到这家企业的发展质量,尤其是是毛利率水平。如果一家房企说自己的项目8成都在一二线,那么,资本市场会认为它安全边际很确定。如果这家房企再说自己的地价很便宜(比如老孙讲自己的地价水平只有4270元/平米,这个平均地价比万科低),那么,资本市场就会对它的利润水平更加的乐观。

而从买房人的角度,看上市房企巨头的城市布局,最大的指引是:你去哪里买房子更有价值。要知道,这些城市都是房企的专业投拓部门千挑万选出来的,他们已经为你筛选了一遍。当然,这其中不一定都好,因为房企的投资逻辑和个人还是有些不同。为安全计,你可以在他们筛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挑出那前10%。这是很便宜的操作。

第三,强调转型。

转型,是过去3年来房企财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房企,都会在财报里提上一笔,我做了哪些新探索。最早的万科不讲,碧桂园进军机器人,恒大进军新能源汽车,连一直到现在都坚持讲“地产快点赚钱,未来还能干到20万亿”的老孙,都会花上浓墨介绍融创服务、旅游冰雪。嘴上说着不要,身体都是诚实的。

股民看房企转型,目的很简单,新业务资本市场会给高估值——房地产开发你再牛,估值也就是5-6倍,物业股随便上市,都是几十倍。但是股民看转型,目光还是太多的盯在“新业务占比”上,这是错的。不管是万科,还是融创,现在的新业务占比都很低——融创是5.1%,单看文旅城不到2%。万科转型最早,也最有看头,截至2020三季度末年新业务占比不到8%。从这个角度看,大象转身真的不容易,要给更多的包容度。

(融创中国各业务占比)

说它是错的,是因为,房企的新业务应该首先看赛道对不对,这事儿有没有做错,行业够不够广阔。其次看增长,是不是非常迅猛,动辄都要30%+。如果这个赛道够广阔,新业务走得又带劲,那就没问题。绝对值占比低,那是硬币的另一面,正是潜力所在。

以这两个指标看,现在的房企巨头里,万科、龙湖的转型我认为最稳,赛道已经选定,试错的阶段其实已经差不多过去了,只差迅猛发展。其它房企巨头,还大多是在试错的阶段。但就赛道的广阔度而言,成败未知。有的赛道是对的,但是太小了,比如长租公寓,我现在认为这个行业是小行业,1间房1年的营收还不到1万块钱。如果迟迟不给资产证券化,没什么搞头,完全不如养猪的前景大。有的赛道很广阔——比如新能源汽车,但是企业有没有这个能力,最后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就现在看不到。

第四,强调集中度。

2020年,房地产全行业市场规模是17万亿,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如上所言,巨头就算再对未来的房地产“充满信心”,财报和交流会上,都会更强调“集中度”,而不是增量

房地产不是个蓝海了,大赛道已经步入稳定期,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未来如老孙所言,市场规模会从17万亿奔到20万亿,增量也不到20%。更何况,监管规则的变化,会进一步削弱这个增量。比如“三道红线”、个人按揭贷款的管控,以及货币政策的转弯(不会急转弯,难道不会慢转弯?)这些都指向一个结果:国家不希望太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

等待房企巨头们的未来,一定是拼命的兼并购,快速提高市场集中度。以往已是如此,而今这一趋势更是加速。

17万亿里的大盘子,前4强大概的市场份额是15%,最大的碧桂园大约4%,最小的融创大约3.4%,彼此差距不大,市场分散度太高。假定未来就维持在18万亿,那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销售额2万亿的房企?有没有不知道,但是梦想是一定要有的。

那只能说,未来数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并购潮,会比我们想象得要汹涌澎湃得多。尤其是现在这种金融监管收紧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企业扛不住——历史上每次金融收紧,都是如此。这是巨头乐意看到的,他们储备越来越多的现金——规模已介于1000-2000亿级,固然是为了满足监管,但同时也可以说非常有助于未来展开大规模的并购。

从这些角度,我们去读房企巨头的财报。已经披露的和接下来将要披露的,基本都会围绕着这些去讲述自己的新故事。至于说到谁会最终胜出,那要看企业一年接一年的持续竞争。如果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判断企业投资价值、城市购买价值的线索,那将有机会是一个非常不得了的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