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行相生”的医话
中医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后仍有生命力,我认为根本在于中医的强大临床疗效及其高明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医所用的说理工具是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但正因为此,才显示出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既包罗万象,又深合自然之道,且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现有种说法: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事实上,中医也可以让人活的明明白白,只不过中医用阴阳五行这些现代人不懂的词汇来解释而已。数理化固然能解释病情,阴阳五行难道就不能了吗?中医既可把病治好,还能明明白白地解释病因病机,不少病人愿意了解中医的诊断思路。否则,中医又如何传承呢?今天我就抛砖引玉,对前几天有中医爱好者咨询的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做一番解释!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理解的不见得全面,希望大家积极留言探讨!!
关于“火生土”的解释!我们生活的太阳系以火立极,太阳系内的所有生命都因太阳之火而生生不息,因为太阳的阳气是生命得以生存繁衍的基础。由此说,养生就要重视将养人体的这团火气,使之源源不断,绵绵不绝。火能生土,脾胃为后天之本,得火气的温煦而能成为气血生化之源。以火燠土则土温,湿寒侵土则土败。火土合德,生命不息。若火生土,补火则可温土、燥土、燠(yu)土。若脾胃虚寒,多用理中丸,即是温阳补土法;若理中不效,则需用四逆汤,这是补火以生土,火旺而土强。
火乃土之母,也就是心是胃之母。如果心火不能温养胃土,就会出现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退,出现完谷不化,朝食暮吐的现象,这也就是说,胃的消化吸收的能量来源于心,心的火力不够,就像太阳的热度不够一样,导致胃的吸收消化能力减退。通俗的讲就是胃中缺热量,生冷的食物就无法消化吸收,时间一长,食物在胃里腐烂,发酵,人就会感到腹胀,打嗝,胃难受,没有饥饿感等等。这看着是胃的问题,其实病根在心上,都是心阳不足导致的,人在不断的衰老过程中,阳气本就不断的在损耗,而我们现代人恰恰又过食生冷,水果,牛奶等等寒凉之物,更加速了阳气的损耗,这也是子病及母的道理,也是中医的道。
对于“水生木”的解释!天地之间,水寒不生木,则肾水必温,乃能涵养出温升之阳;水虚不生木,则必补肾水,则水可润木而生;水泛不生木,则必消导利水,始可恢复木气生机。人生天地之间,亦合于天地之道,故欲温升木气,必先治水。使水温之、润之,不泛不竭,适以为生木之本。善治阳者,亦必本于此理!
临床上有很多人肝火较重,口干舌燥,心情不好,脾气急躁,遇事稍有不顺,便怒火中烧,这便是肝虚的缘故。很多人会问肝火都如此亢盛了,怎么还说是肝虚呢?这里的肝虚是指肝阴虚,您想,锅中水不够了,是不是会蒸蒸发热啊,这时候如果添上水,那火就会降下来,所以治疗肝阳上亢肝火重的病人,治疗重点不是清肝火而是补水,说到补水那就是补肝肾之水,为什么呢?因为水生木,肾主水也就是说肾是肝的妈妈,妈妈的奶水足了,孩子自然健康一样,所以肝火旺的人,一方面要清肝火,如龙胆泻肝丸,逍遥丸等,更重要的是补肾水如六味地黄丸或桂附地黄丸。肝火旺盛而痰湿不重的人,六味地黄丸及桂附地黄丸便是良药。子病补母,辨证寻根,这便也是中医的道!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干支八卦、气血津液等作为理论基础及说理工具,却也明白晓畅,两千多年来培养了数不清的中医临床大师,救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我们中医人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因为我们所学习并实践的,即是圣贤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让更多有缘人能接触中医,认识中医,遇到病症不慌张,不怕被忽悠,毫不犹豫选择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