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身体,莫忘根类及小米
有人问我:“我不吃肉则怕身体瘦弱,吃肉却消化不了,我该怎么办呢?”我答道,“你之所以瘦弱及不能消化肉类,是因为脾气运化功能不足,治本之法在于健运脾气!而五行之中,土为中轴,居中而运转四旁;脾胃得土气而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以土为母,土足则气血旺,土虚则气血弱。故补虚,当先补土。补土,可多吃些带土气的食物,根类生长于土中,较花叶茎果自然多得土气。”我平日临床所见气血不足之证,我在辨证内服中药调理基础上,常嘱咐病人适当多吃怀山药、萝卜、土豆、红薯、莲藕、小黄姜、百合等等,就是这个道理。又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关于饮食,中国人有一套独特的养生大法。顺应时令则是其精髓,从传统老话“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中便能窥探一二。也许人们更相信,这些孕育于地下的食材能给人们带来更多滋养、补气的功效。现在正值冬至时节,气温一天比一天低。除了多穿衣服之外,热腾腾的暖身食物,也能帮我们抵御寒冷。那些“接地气儿”“土生土长”的根茎类食物再适合不过了,它们吸取了土地的温性,不但暖身,还可以温补脾肾。比如白萝卜、山药、土豆、地瓜、胡萝卜、莲藕、花生、冬笋……这些东西,长时间在地下生长,得土气最多。脾胃属土,吃地下长的东西,可以健运脾胃中焦。再推广之,整个胃肠系统(即仲景所谓的“胃家”)都是土。要养脾胃,就要接地气,就要多吃根类食物。
我观察到现代人普遍中气不足,而天生沉甸甸的地下食品,最能补益中气,让人变得和蕴藏在地下的食物一样,有更深厚的力量。另一方面,“根性多升”,得地气之极而自然有升发之气,有助于“阳气来复”。况且,土气一旺,火不散溢,亦有助于阳气归根。另外,地下长的东西至少可以不受或少受剧毒农药的影响,勉强算是更安全一些!
人得谷气而生,五谷之中小米色黄,得土之正色,最养人,也最助人脾胃之气。而且小米生长于黄土高原(山西,陕西),得黄土滋养而生长,能健脾益胃、补益中焦,有助气血生化以治虚损之功。小米其性偏温,治在中焦,功在虚劳诸损。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黄香柔滑、回味悠长。有句俗语:千粥万粥,不如小米粥。小米是太阳的种子,蓄积了无限的能量,才有了它的辉煌,它的强大的生命力。一粒玉米种下去长一穗,一片土豆栽下去长几个,一把小米撒到地里长出来就是一大片。北方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习惯,以此来保养脾胃之气,恢复因生养而导致的体虚。所以产妇、久病患者、大病初愈者宜多吃小米而养正;而大米则不同于小米,长期生长于水田,得水气而性偏凉,若很多人久吃大米中焦偏寒湿之气,故病人养气血助生化不宜用大米。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喝小米粥的方法:喝粥要喝热粥,且要用“啜”法!何为“啜”?从字面讲,“啜”是一个“口”加四个“又”。意思就是,把碗端在嘴边,一口,一口,又一口,又一口,又一口,又一口的喝。类似于细嚼慢咽。只有这样一口一口慢慢的喝,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粥的滋润滋养作用。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如果咕嘟咕嘟,三口两口喝完,就像暴雨倾盆,大地没有来得及吸吮便全部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