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必读】解题,怎么想比怎么做重要!
解题是一种有逻辑有计划的理性活动,正如盖房之前要设计图纸,解题之前要先分析、判断、选择、规划,然后再具体实施。
解题固然需要尝试摸索,但不能随机地盲目地进行,而应在系统思维策略方法的指引下有逻辑有计划地开展。
据观察,相当多的学生解题活动是一种随机事件,他们做题前的思考是肤浅无序的,大多是先搜索记忆,模仿印象中现成经验,若无现成经验,则凭感觉盲目尝试,理性程度较低。
笔者认为,除了知识学习应该系统化、结构化,以便于理解、记忆、检索,问题解决也应该形成一套自洽的完整系统,以能够随机应变地破解形式各异难度不同的问题,使解题从随机事件变成必然事件。只要有了科学合理的系统化思维方法,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不至于遇到陌生问题一筹莫展止步不前。
举个例子来看。
例.如图,ΔABO是等边三角形,点A、B在第一象限,已知A(6,2),求点B的坐标。
很多学生看完题目,都是这么作辅助线的: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这是典型的臭棋篓子,不管棋局的形势,不管后手的发展,只顾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追杀人家的棋子,然后总是输棋还不反思为什么会输。
这里违背了解题的基本法则和逻辑:条件用足、模型完整,题目才能得解。
这里所作的图形两个关键条件“A点坐标”和“等边三角形”都无法充分利用以建立联系以进行下一步推理计算,说明构造的模型还不完整。(在初中阶段看)
1.依此法则,条件和问题是思考的出发点,坐标的实质是点到坐标轴的纵横距离,A点坐标已知也即ΔAOC是已知三角形,而题目要求的是B点坐标,如何构造模型使ΔAOC与B点建立联结呢?
2.在我们的策略体系中,当条件分散孤立难以联系时,我们的常用方法是“运动变换”,点B由点A绕点O旋转60度所得,理所当然,点A的坐标条件通过同样的旋转变换到点B处以供应用,也即把ΔAOC旋转60度至点B处,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想法啊!请看下图。
3.现在怎么想?坐标的实质是点到坐标轴横纵方向的距离,上图中已知边BD、OD是斜向线段,我们的策略体系中“改斜归正”正是用武之地!是否能体会到,这时利用“改斜归正”的方法构造“K形相似”模型是多么合乎逻辑的选择呀!
这时,还觉得这个题目困难吗?
解题不是一项本能反应的简单活动,而是一项曲折有趣的理性探索。
我们再看,还有与B点相关联的已知三角形吗?看下图,作BE⊥AO。
ΔBOE是已知三角形,再“改斜归正”构造“K形相似”模型亦可轻松求解。
我们再换个模型试试,只用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
还可以有以下的构图方法:
上面各种思路做法各异,想法却是相同的,都是遵循“观察联想,推理联结”的基本原则,运用“改斜归正”的常用方法,构造“一线三等角”或“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的。这就是提炼思维方法的好处,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具体形象思维升华到理性抽象思维,达到“诸法归一、一以贯之”的自由境地。
解题中要有意识地训练概括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摆脱对具体经验和机械记忆的依赖,使解题成为规律性、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能够体会思维科学的和谐统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