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被卖到国外, 娶白人美女生下7个孩子, 后繁衍成“中国村”
他好心为两名外国士兵指路,却被拐卖至异国他乡、卖身为仆。他在国外努力工作、赚钱赎身,娶了白人美女、生了七个孩子,却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最终他的家族竟然在异国他乡形成了一个中国村……
出外游玩,遭遇拐卖
20世纪初的北方,12岁的张青山在外玩耍,却没想到,这次游玩改变了他的人生。途中,张青山遇到了两个迷路的苏联士兵,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灾难,在国内遇到外国士兵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两名士兵稍微懂一点中文,用不太准确的汉语要求张青山为他们指路。
点击加载图片
苏联士兵嘴上说着“请带路”,却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枪。张青山有些害怕他们,但最后还是出于善良同意为苏联士兵带路,登上了他们的马车。
两名士兵在张青山的指引下,驾驶马车一路向北。路途很长,张青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其中的一名士兵递给了他一条毯子,心思单纯的张青山觉得他们都是好人,就放心大胆地盖上毯子睡觉了。
张青山醒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离自己的家乡很远很远了,他挣扎着要下车,却遭到了苏联士兵的阻拦。苏联士兵说,这里很远、他回不去了。张青山冷静下来,心想自己的确不认识回家的路,下了车自己在荒山野地里也是死路一条,只能跟着这两个苏联士兵走了。
点击加载图片
中国少年流落异国他乡
马车行驶过中俄边境后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向西行驶,原来这两名苏联士兵的国家并不是沙俄,而是摩尔多瓦——一个内陆小国,地处东欧,位置在现在的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
两个摩尔多瓦士兵把张青山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他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俘虏。不久后,张青山就被两名士兵卖给了当地的一家富人家庭做仆人。
年仅12岁的张青山没办法回家,也不知道回家的路,只能留在异国他乡干活。由于年龄尚小,而且语言不通,张青山只能做些简单的粗活。万幸的是,买下张青山的那户人家还算善良,并没有虐待他。
点击加载图片
张青山在主人家的待遇还算不错,偶尔有新衣服穿、每天都能吃饱饭,甚至还有工资可以领,比当时国内内忧外患、颠沛流离的生活要好很多。
但张青山的心里始终只有两个字——回家。为了能找到回家的路,他开始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并省吃俭用、将自己的所有工资都攒了起来,留作以后赎身和路费所用。
邂逅爱情,他选择留在外国
十二岁的张青山没有想到,他会在异国他乡邂逅自己的真爱。当时和张青山一起做工的人中有一名白人女孩,她虽然是本地人,但是父母双亡,只能给富人家做仆人谋求生计。
点击加载图片
当时富人家的卖身仆人只有张青山一人,白人女孩非常同情他,在张青山刚到摩尔多瓦时对他格外照顾,不但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还教他当地的语言。久而久之,张青山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女孩。
无依无靠的二人同病相怜,在张青山的追求下,他与这个白人女孩成为了恋人,思想传统的张青山更加想带着自己的恋人回国。他攒下了一笔钱后,将自己想要回家的愿望告诉了白人女孩,并提出带她回去见见自己的父母的想法。
但是白人女孩拒绝了张青山的邀请,她不愿意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而且当时中国局势动荡,白人女孩也劝张青山不要回去,这动摇了张青山回国的决心。
点击加载图片
在国外多年,张青山一直没有与家人联络上。摆在他面前的,一边是亲密的恋人、安稳的生活,一边是不知是否安在的父母、朝不保夕的生活,张青山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留在了摩尔多瓦。
娶外国妻子,他仍是中国人
决定留在摩尔多瓦后,张青山更加努力工作了,他身上有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和恋人一个未来。终于,在他十八岁时,他用自己六年的积蓄为自己赎了身。
恢复自由身后张青山也没有停止工作,他不畏艰苦,每天勤劳地工作。渐渐地,整个小镇的人都认识了这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中国青年,张青山也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
点击加载图片
终于,张青山攒够了结婚的钱,在朋友们的祝福下,他娶了白人女孩为妻。但张青山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婚后他经常教自己的妻子、孩子说汉语,并为她讲述自己在中国时的见闻、趣事,夫妻相处的非常融洽。
张青山的爱国之情不仅体现在与妻儿的相处,他每次自我介绍时都会先用中文说一遍,然后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还依靠着记忆写下了自己家的族谱,并一直传承了下去,虽然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非常封建、传统,但对于生活在清末的张青山来说无疑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的后代创建了“中国村”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张青山已经渐渐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对儿时生活在国内的记忆也渐渐模糊了。但他仍是热切关注着国内的形势,始终在了解着国内的情况。
点击加载图片
张青山心中明白,归乡路途遥远,已经成家立业的他永远也不能回到祖国、回到故乡了,他渐渐放弃了回国的想法。但张青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都是中国人,希望孩子们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张青山和自己的妻子一共生下了七个儿女,张青山将自己记忆中的、了解到的中华文化全部告诉了孩子们,并始终用中华文化教育着他们。他的孩子们虽从未到过中国,却也始终坚信自己是中国人。
1968年,古稀之龄的张青山去世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摩尔多瓦,也没有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再看一眼。张青山的后代为他举办了中式的葬礼,实现了他最后的心愿。
点击加载图片
虽然张青山没有再次回到祖国,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影响了他的每一个后代。他的家族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200多人的大家族,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村落。这个村落被摩尔多瓦人叫做“卢卡谢鸟加”,而他的后代们更喜欢称这个他们生活的村落为“青石村”。
青石村中生活的都是张青山的后代与他们的配偶,虽然经过几代通婚,村人们的外貌上已经看不出来中国人的特征,但村民们都要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他们仍然相信自己是中国人。
他对后人的教育影响深远
摩尔多瓦的面积只有三万多平方米,人口也只有三百多万,仅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不大的市,青石村自然对摩尔多瓦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点击加载图片
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脱离了俄国的控制、建立了共和国,随后就和当时尚未强大的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张青山的故事也是这时才被中国大使馆的人得知,并渐渐传回了中国。
也正是摩尔多瓦和中国建交后,青石村的张青山后人才有机会带着祖先的遗愿,“回”到中国看一眼。他们虽然相貌上与我们有些不同,但他们都相信自己与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而每当有中国人到访青石村,他们也会热情地欢迎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