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已婚女性!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妇女”?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球女性的官方节日。

不少女性尤其是年轻女生们对“妇女”这个称谓常感到“耿耿于怀”,似乎当被称呼为“妇女”时,头脑中总会浮现出一个传统已婚女性的形象。有不少商家干脆“讨好式”地欢呼“女王节”、“女神节”,或者有高校不成文地在“3月7日”庆祝“女生节”,总之要尽力避免把女生们称呼为“妇女”的“尴尬”。

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妇女”这个看起来让很多女生们不太喜欢的称谓呢?

它从中国革命的浪潮中走来

“妇女”就是单指已婚女性吗?当然不是,按照我国官方界定,14岁以上的女性都属于妇女,14岁以下为儿童(幼女)。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话语体系中,在晚清之前是没有“妇女”这个称呼的,只存在“妇”(已婚)和“女”(未婚)的表述,它们来自于女性的家庭角色,却缺乏对与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整体性称呼,这也是对数千年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依附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所以,我们常说的“女性”“妇女”这些概念都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而且天然地带有思想启蒙的色彩。就像“青年”这个概念,在古代的中国也是没有的,正是五四运动的革命火炬,让社会化了的“青年”概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妇女”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比“青年”更复杂一些。据学者考证,“妇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1898年撰写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当中,随后一系列关于禁缠足的文献,也大多在标题中使用了“妇女”一词。但是,当时汉语双音节革命尚未兴起,这里的“妇女”大概率意味着两个单音节词的叠加,就如同“父子”或者“亲友”那样。此时的“妇女”仍然是家庭内的“妇”和“女”,并不具有脱离家庭的独立意涵。

在五四之前,从1898年的《女学报》开始,陆续出现了《女报》《女子世界》等杂志,基本采用“女”或“女界”称呼中国女性整体,直到1911年才出现了以“妇女”为题的《妇女时报》,但使用“妇女”的频率很低,各种不同称谓常常混用。

(《女学报》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1898年7月24日创刊于上海,由中国女学会主办,主笔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等)

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同时兴起。伴随着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进程,“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成为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与此同时,“妇女”也和另外一股思想潮流一起兴起了。那就是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这个时候大量的文章、杂志开始使用“妇女”的概念,比如1919年10月的1卷4期《少年中国》出版“妇女号”,同杂志同年的7月号中,赵叔愚发表《列宁对于俄罗斯妇女解放的言论》。《妇女杂志》中《本杂志今后之方针》中更是直接将“妇女”与国民解放联系在一起,“我们觉得中国现在的妇女问题,不是少数一部分人的问题,是关乎全国民的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妇女”的使用和传播真正成为一个让世人广泛了解的潮流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比如,1920年李汉俊、李达翻译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第一次将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关于女性的部分以“妇女”指称。

1921年12月,我们党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女性刊物被定名为《妇女声》,宣布“妇女解放即是劳动者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女工运动的动向,利用《妇女声》《妇女周报》等刊物及时报道和声援女工的斗争)

1922年,中共二大正式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当指涉女性群体时,通篇只使用了“妇女”一词。从此以后,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妇女”成为指代全中国女性的权威表述。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政党名义提出的妇女运动决议)

所以,“妇女”或者我们可以更精准地称为“劳动妇女”,这个词并不是简简单单代表对不同年龄女性的称呼,更不是区分已婚未婚的标志,而是带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它比“女性”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在我们党的话语体系中,“妇女”不再是与“男性”相对立的性别指代词,而成为与“男性”并肩作战的战友。就像恽代英曾经说,“女工与男工是同一阶级的战斗伴侣”。

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中,强调保证全体妇女享有充分的自由与一切权利——作为一个妇女,她既不依附于某一个人——自己的丈夫,也不依附于在道德上结合在一起的小单位——家庭,更不从属于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和统治阶级的剥削。

我们国家的妇女运动是社会主义的,它超脱于西方资本主义女权运动的狭隘范畴,将实现女性个体解放融入到了对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追求之中。

因为,只有当女性毫无阻碍地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创造者时,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妇女解放、促进男女平等写在奋斗的旗帜上。

1949年,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国民主妇联成立。

(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通过《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章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女代表有69名,图为参加会议的女代表与领导合影)

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土改运动、普选运动、扫盲运动、废娼运动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

(妇女群众集中学习婚姻法)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制度;

1951年,20余岁的申纪兰在西沟发起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劳动竞赛;

1954年,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宋庆龄,1949年9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1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国家名誉主席称号)

(农村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识字)

中国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男子并驾齐驱,成为了共和国的主人。

1995年,北京,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也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首次提出。2005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确立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

1990年,在党的领导下,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为实现男女平等、妇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

关于妇女成长和权益保护的法律、政策不断出台,新中国逐步完善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性别友好。

2015年,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9.4岁,比新中国成立时提高了42.7岁;

2017年,本专科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52.5%,比1949年提高32.7个百分点;

2018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 61.1%,远超过 47.4%的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缩小到 14.6%,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7%);

2018 年全国就业人员中,完成大学本专科教育的女性比例19%,男性为17.5%;研究生教育中女性比例为0.9%,男性为0.8%,女性均超越男性……

妇女能顶半边天

中国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不仅仅体现在妇女们以被保护者的形象,获得了社会地位提升和权益保障,更体现在她们作为国家主人,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作出了不输于男性的贡献,这正是女性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体现。

1953年,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浙江省千鹤村的妇女们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此首次做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批示。激励了亿万中国妇女走出家门,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全国,响彻在每一位中国女性心中,她们开始有了无尽的底气和勇气,冲破藩篱,走上社会,建功立业。

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第一个女飞行员、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厂矿还是田野、科研教育还是文体卫生,中国女性从没有缺席。

(1951年,中央军委从全国航校招收55名女学员组建女飞行员班,1952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接见首飞成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梁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图为工地上工作的妇女)

(20世纪70年代初,山西昔阳郭凤莲带领“铁姑娘队”在大寨挖土垫地)

(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感动和激励无数国人的中国女排)

尤其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中国女性作出了太多贡献。

“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最早判断坚持上报拉响新冠肺炎疫情警报;年过7旬的李兰娟院士,数度深入重症“红区”;陈薇院士率领团队快速研制疫苗;王兵、梁小霞、夏思思等医护人员牺牲在抗疫一线……

数据显示,在全国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女性有2.8万人,约占三分之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女性忙碌在抗击疫情的大后方。

更有数以万计的女性走向脱贫攻坚的战场……

在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中国妇女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创造无比辉煌、令人骄傲的业绩。

永不停止的追求

中国妇女解放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发展也面临着同过去不一样的挑战。

比如当前传统的家庭内部分工模式仍然普遍,参加工作的女性还需承担大量家务劳动,平衡家庭和工作成为很多女性难以解决的困扰。

比如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职场潜规则、性骚扰、家庭暴力、晋升天花板、生育养育等都给很多女性带来焦虑和不公感。

……

这些新的挑战遇到互联网的催化,便产生了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女权话语体系。具体表现就是关于女性话题,一些偏激、片面、极端的利益主张出现。甚至一些自媒体迎合大环境趋势,借助女权主义名号矮化男性,制造仇男氛围等行为,以期实现粉丝的聚集和收割 ,导致了两性冲突的加剧。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在网络上扩张和蔓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和现实社会中性别劣势存在冲突。另外一方面,西方自由主义式的妇女解放理论影响在日益增长,它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更追求突出性别对立,更善于从个体案例拓展到群体感受。

现在网络上关于女性议题广受关注,一些不同的观点也往往充满争论。对于这些观点,我们需要学会认真鉴别、理性思考,而不能一叶障目、只会盲从。

要看到,我们正在坚定不移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成果已经上升为我们的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在更高水平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充满希望光明。

对于中国女性而言,“妇女”这个称谓,承载着我们党领导的峥嵘革命岁月和国家富强的辉煌成就,见证了一代代中国女性的拼搏奋斗,还昭示着未来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中国女性将创造出更多奇迹。

这是一个光荣的称谓!

致敬每一位中国妇女,节日快乐!

(0)

相关推荐

  • 男女性别比失衡,重男轻女是祸根--姚录岐

    男女性别比失衡,重男轻女是祸根--姚录岐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30-49岁未婚男性高达千万人:50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数量也达到500多万人.据预测,从现在至2045年,中国每年的男性过剩 ...

  • 瑞典专栏:瑞典,女权依然在路上

    "尽管瑞典女性已经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工资待遇,以及共享的父母假.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安全感的话,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瑞典专栏作家Lisa Bjurwald在三周之内有五名妇女遭到杀 ...

  • 笑拥“三八节”

    刘花娥  女,陕西商洛市洛南县人,哲学研究生学历,从事党政干部教育工作,酷爱写写画画,已经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诗歌100余篇. 笑拥"三八节"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

  • 张许许| 强推妇女走上领导岗位,是性别平等还是有失公允?

    按照有关要求,省区市.市地州盟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县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应至少各配备1名女干部: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要有一半以上的领 ...

  • 是谁唤起她们思想觉醒?又是谁将她们从苦难中解放出来?

    昨天 15:30 01 1949年4月3日,对亿万中国妇女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开了整整10天的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闭幕.与此同时,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 民兵英 ...

  • 辛亥革命女性诗文考略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辛亥革命女性诗文考略及其现实意义 20世纪初发生的伟大的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而辛亥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广大妇女也作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并 ...

  •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中国妇女地位这些年提高了吗?大概我们都想错了!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中国妇女地位这些年提高了吗?大概我们都想错了!

  • 阴盛阳衰说“女权”!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凡事讲究平衡,中庸,讲究阴阳协调,这样才能把某件事干好,做好.中医治病也是如此,用药也好,针灸也好,其实调理身体阴阳平衡,疾病就好了.那么一个社会病了如何调理,比如近些年出现的:女权 ...

  • 谁让男女性别如此不平等

    --读<中国妇女生活史> 作者:高志奇.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文中标注引文皆引自本书. 有男女性别之分时,未必就有性别 ...

  • 作为担当巾帼英

    春讯  禹燕  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宋]·惠崇春江晚景)每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都恰逢"两会"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