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二•第三章5.杨勇废杨广立「喋血夺嫡」

隋唐两朝的两对帝王父子

——有关从杨坚到李世民的历史阅读

卷二 开皇、武德末年纪事

|第三章 祸起萧墙:两起以次夺嫡的宫闱之变

杨勇被废,杨广功成

那一天是开皇二十年(600)九月二十六日。

已在京师附近的扶风郡普润县(现陕西麟游一带)避暑之地仁寿宫休养了大半年的隋文帝突然如临大敌般回到京城大兴。

一路上戒备森严,警卫重重不说,晚上睡觉也因为害怕意外,又从前殿搬到后殿,似乎在百倍警惕地防范着什么。

原来是高熲被罢之后,“贵宠擅权,百僚震慑”其势如日中天的杨素加紧了和杨广等人的谋划,“舞文巧诋,锻炼成狱”,已使太子陷入百口莫辩之地。

杨广还同时命令心腹段达私下贿赂杨勇的东宫幸臣姬威,让姬威监视太子,一举一动都要向杨素密告,眼见时机成熟,更是直接胁迫姬威上书,诬告太子图谋不轨。

因为是密告加诬告,所以文帝自己紧张万分神经兮兮,好容易捱到天亮上朝,面对群臣张口就问:“我新还京师,应开怀饮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

他的用意是要让群臣揭发太子谋反的罪状事实,但臣下不解,面面相觑之余,吏部尚书牛弘回奏:“由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

文不对题简直就是风马牛,隋文帝马上拉下脸来,对着东宫属官先是一番斥责——

“仁寿宫去此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杖卫,如入敌国。我为患利,不脱衣卧。昨夜欲得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岂非尔辈欲坏我国家邪?”

然后喝令将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数人拘押付审,并让杨素当廷宣布东宫罪状。

杨素早有准备,自然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先说前年自己奉诏回京,令皇太子查核刘居士余党,而太子却“作色奋厉,骨肉腾飞”——也就是五官都气到变形挪位——而且还公然叫嚷说什么“居士党尽伏法,遣我何处讨?尔作右仆射,委寄不轻,自检校之,何关我事?”——这又是抗旨不遵了吧?杨素义愤填膺又揭发说太子还拿当初北周禅让说事儿——“若大事不遂,我先被诛。今作天子,竟乃令我不如诸弟。一事以上,不得自由。”

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自然让文帝火冒三丈,满朝大臣也都屏息凝神诚惶诚恐。

再也按捺不住的隋文帝终于说出了他早就想说的话:“此儿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劝我废之。我以布衣时所生,地复居长,望其渐改,隐忍至今。”

桩桩件件,老皇上越说越激动,从杨勇曾指着皇后身边侍女说这些都是他的女人,说到其心黑手辣毒死元妃,自己身为君父,对此稍加责怪,杨勇就咬牙切齿说要杀了元妃之父,这还不明摆着是无法加害于我只能迁怒于人吗?!

说完元妃,自然要提到云氏,隋文帝当着满朝大臣的面,不顾国君人父的气度,公然宣称说自己怀疑杨勇与云氏所生长子杨俨恐非杨家血脉。皇家血统,高贵无比,事关国家天下,岂容他人染指?

杨勇与云氏【剧照】

最后,隋文帝郑重宣布——

“我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也。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

皇上与第一权臣一唱一和,满朝文武只有耳朵没有嘴,谁也不敢再说什么。

只有左卫大将军元旻挺身而出:“废立大事,天子无二言,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

继元旻之后,那天还有太子洗马李纲出来说了两句公道话:“今日之事,乃陛下过,非太子罪也。太子才非长品,性本常人,得贤明之士辅之,足嗣王业。奈何使弦歌鹰犬之徒,日在其侧。乃陛下训导之不足,岂太子罪耶!”

子不教,父之过,李纲的话的确是有道理的。

不教而诛自然人心难服,但隋文帝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甚至几天之后文林郎杨孝政上书劝谏,却被文帝怒挞其胸——当时的文帝只是令早被杨广收买的姬威出来揭发,并鼓励姬威:“太子事迹,宜皆尽言。”

姬威应声而出,先前的内容无非就是杨勇大兴土木,不听劝谏,还扬言要杀秉公执法的朝官等等。

最后,姬威再爆猛料,揭发太子目无皇上,对皇上厌恶自己广置侧庶姬妾大为不满,经常发牢骚说什么高纬、陈叔宝都是嫡出,不也同样都是亡国之君吗?

而且,太子还迫不及待想要抢班夺权,曾让女巫占卜,妄称皇上的忌日快要到了,巴不得皇上早死……

《隋书》记载,听到这里,文帝潸然泪下,感慨万分地说:“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朕近览《齐书》,见高欢纵其儿子,不胜忿愤,安可效尤邪!”

言罢下令,将太子勇及其诸子一并禁锢,逮捕东宫属官,交由杨素严加审讯。

还应当补充一点的是,得罪了杨素的大隋名将史万岁就是那天被活活打死的。

杨素为了彻底将太子扳倒,也是为了给那些同情太子的人看看颜色,很快就安排人诬陷元旻“曲事于勇,情存附托”,暗中勾结太子,密报皇上行止,意在不轨。

右卫大将军元胄当时该下值,怕元旻在皇上面前辩诬,故意逗留不去,并诡称自己不下值是“为防元旻”,怕他发动左卫兵叛乱。

文帝更被激怒,当即下令处死元旻。为表彰元胄,还赐他锦帛千匹。

太子被捕,东宫也被翻了个底朝天,查出“火燧”数千。此物既然可以来照明,当然也可以用于夜间行军打仗。

另外,东宫藏药局还贮存有好几斛引火用的艾绒,也被一并搜出,太子欲行不轨的嫌疑好像更大了。

其实,那是前不久杨勇从仁寿宫请安回府,在路上偶尔看见一棵很大的枯槐,遂听了卫士所说,让人做成火燧,准备分给左右使用。

这些情况姬威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卖主求荣的姬威惟恐太子不死,于是捏造事实,把火燧、艾绒与东宫有马千匹的事扯在一起,说是杨勇图谋围困仁寿宫的物证。

还有杨素从东宫找出的带有雕刻镂画的服饰玩器,也一并被做为罪证陈列庭中,命文武百官前往参观。

势已至此,哪怕浑身上下有一千张嘴,太子杨勇也辩解不清了。

到了十月九日,隋文帝派人传唤杨勇,是到了最后亮底摊牌的时候了。

皇宫武德殿甲兵布列,百官肃立于东,宗室肃立于西,隋文帝一身戎装,威风凛凛端踞正中,令人将杨勇及其诸子带入殿庭排列,由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皇太子诏书——

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自古副储,或有不才,长恶不悛,仍令守器,皆由情溺宠爱,失于至理,致使宗社倾亡,苍生涂地。由此言之,天下安危,系乎上嗣,大业传世,岂不重哉!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几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衍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下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并可废为庶人。顾惟兆庶,事不获己,兴良及此,良深愧叹!

杨勇和他的儿女们就这样被废为庶人,从高高在上的皇亲贵胄成了平民百姓。而且他还得拜谢父皇不杀之恩。

也许是觉得冤屈,也许是觉得窝囊,也许真是被吓坏了,杨勇泪流满面泪湿衣襟,按着当时的礼仪,跪拜谢恩舞蹈离去。

杨勇等人退下之后,隋文帝再颁诏书,宣称——

自古以来,朝危国乱,皆邪臣佞媚,凶党扇惑,致使祸及宗社,毒流兆庶。若不标明典宪,何以肃清天下!

杨坚老年【剧照】

于是就大开杀戒大杀所谓太子邪党——

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等推为罪魁祸首,被处斩刑,妻妾子孙皆悉没官。

车骑将军阎毗、东郡公崔君绰等四人“皆是悖恶”,免死决杖,自身及妻子的资财田产宅院统统没官。

副将作大将高龙义、率更令晋文健、通直散骑侍郎元蘅皆令自尽。

至于其他受到牵连被罢官、降职的就更是难以计数。

被废为庶人的杨勇则由东宫迁居内史省,领五品官员俸禄,被软禁起来。后又被交由新太子杨广看管。

杨广被正式册立为太子是在当年的十一月初三。

尽管已经成了大隋王朝的储君,杨广也并没有得意忘形,为了显示自己的节俭和谦慎,他特地向父皇请求,免穿太子礼服,东宫属官不对太子自称为臣。

隋文帝自然是欣然应允。

翌年正月初一,隋文帝下令改元“仁寿”,大赦天下。

一场危机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但真正的有识之士却不这么认为,监察御史房彦谦早在废太子事件之前就偷偷对其密友说:“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之大体。天下虽安,方忧危乱。”

而他的后代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官至左仆射、成了贞观名臣的儿子房玄龄更是出语惊人,告诉自己的父亲说——

“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诸子皆骄奢不仁,必自相诛夷,今虽承平,其亡可翘足待。”

|扩展阅读

云昭训(571年-609年),名不详,隋朝杨勇妃,长宁王杨俨、平原王杨裕、安城王杨筠生母。

其父云定兴官居都察御史,据记载云昭训姿色娇美,杨勇在选妃时看上云氏,因此嫁给杨勇为妃,封为昭训(太子妾的名号)。

后云昭训归杨广为妃,但又有一说者,附会于述。“初,定兴女为皇太子勇昭训,及勇废,除名配少府。定兴先得昭训明珠络帐,私赂于述,自是数共交游聪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