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个糖尿病谣言,你都有听过哪几个

尽管大家对糖尿病并不陌生,但对其危害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糖尿病在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以前并没有明显不适,更容易被忽视。
  举几组数据会对糖尿病的危害有更直观的认识。欧美国家、国内大城市尿毒症、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的第一位原因都是糖尿病,国际国内近年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接近一半的脑血管患者合并糖尿病。国内多家医院调查研究发现,新诊断的糖尿病有超过半数合并神经病变,业已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乳腺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更可怕的是目前国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率不足三分之一,长此以往,未来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因此,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治已经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本文结合20条谣言,向读者普及糖尿病诊断、治疗、饮食、监测及妊娠血糖管理的知识。

01

  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错误。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90后的“年轻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所以超重、血脂高或父母患糖尿病的人,应该从10岁开始,每年检查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或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抽血测血糖(正常人<7.8mmol/L),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02

  有遗传,才得病

  不一定。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的几率较普通人会高一些,而非100%患病。其实,遗传因素只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方面,肥胖、精神压力大、激素和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因素都影响糖代谢。

03

  空腹正常,就没病

  不一定。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某人即使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但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11.1 mmol/L也可确诊,而正常人餐后2小时不会高于7.8mmol/L。

04

  没症状,就没病

  不一定。

  除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外,糖尿病的起病形式很多,而有些病人是因为毫无预兆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发现糖尿病的。我们应重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以便及时正规治疗。

05

  糖尿病是绝症,好烦人

  太焦虑了!

  虽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是可控的,绝对不像某些绝症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只要血糖控制理想,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没有差异。

06

  没症状,就不治疗

  错误。

  糖尿病初期常虽无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高糖毒性会损害全身组织器官,一般5~10年内可发生慢性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等到出现临床症状,悔之晚矣。

07

  控糖就是,少吃东西

  太绝对。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但过分限制饮食,不仅不会平稳降糖,还会导

致低血糖、营养不良及抵抗力下降等。糖友控制饮食时,必须保证每日营养的摄入。

08

  用药,会依赖

  不存在依赖。

  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终身用药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决定的,并不是所谓“药物依赖”问题。相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等药物还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呢,可延缓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09

  无“糖”饮食可避免糖尿病

  错误。

  糖尿病,“糖”就是罪魁祸首。糖尿病患者需要减少糖分的摄入,这肯定是没有错的,不过这个“糖”并不仅是指我们平时爱吃的甜品。有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可能也含有各种糖浆淀粉。

糖尿病跟胰岛功能密切相关,且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所以即使是真的做到少吃“糖”,如果胰岛功能受损了,糖尿病也还是会发生的。

10

  不吃饭,也得吃降糖药

  错误。

  降糖药物需要长期规律应用,但是某餐不吃,其餐前降糖药物应停用,并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11

  药物,都在饭前用

  并非如此,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用法也不同。

  例如,磺脲类等最佳服用时间为饭前,某些双胍类由于是酸性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可以饭后服用,而阿卡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却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服。

12

  西药,不如“中成保健药”安全

  错误。

  正规降糖药物都经过大量药物试验,经过国家批准才上市,其疗效确切,安全性有保障。西药降糖理论和实践证明降糖,使血糖达标可靠,纯中药可做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13

  二甲双胍,伤肝伤肾

  错误。

  二甲双胍的很安全,并且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的首选药。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盐酸二甲双胍本身并没有肝、肾功能损害,它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不适等。但是如果患者本身有肝功能或者肾功能损害,盐酸二甲双胍是需要调整剂量甚至停药。

14

  胰岛素,副作用大

  错误。

  虽然胰岛素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其副作用较小,患者不必对胰岛素产生恐惧,只要在专业医生建议下规范应用胰岛素,就能安全控制血糖。

15

  人能产生胰岛素,不用打

  错误。

  正常人体内每天会产生一定量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稳,而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自身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需要补充一定量的外源性胰岛素降糖,这种降糖治疗是最直接的治疗。

16

  血糖很高,才打胰岛素

  看情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建议,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就应起始胰岛素治疗。

17

  刚得病,不用打胰岛素

  错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建议,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就应该进行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18

  针头贵,可重复用

  错误。

  重复使用针头危害较大,比如针头堵塞、注射疼痛、针头折断、注射部位感染或产生硬结以及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

19

  降糖,越快越好

  错误。

  糖友,尤其是老年糖友,如果短期内降糖过快,可诱发低血糖及心脑血管病。切不可盲目追求,短期内快速降糖,在非急性状态下,应逐渐平稳的将血糖降至目标范围,这样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血糖变化的过程。

20

  病情平稳了,可以停胰岛素

  错误。

  应在保证血糖长期达标的前提下,在良好饮食、合理运动的基础上,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像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就只能消极对待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科学地管理慢病,完全能够做一个带病的健康人!改变只开药不检查的习惯吧!改变只凭感觉不看指标的习惯吧!记住!治疗不达标等于未治疗!生活是变化的,治疗也是需要根据指标变化由专科医生定期评估调整,方可能长期保持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相对平稳,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危害。

气温骤变,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感冒

糖尿病与肩周炎的关系

几种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