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塔西佗陷阱”是个什么阱?
关键时刻,硬盘又坏了!!!
不是摄像头,就是硬盘,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二十一世纪了,硬盘技术和修硬盘的技术还这么不靠谱?
当年,陈某某的硬盘坏了,送修,修好了,舆论大哗。当下,三原色的硬盘坏了,送修,修不好,舆论大哗。
舆论场上很喧嚣,吃瓜群众很闹心。还是读史讲故事吧。今天的读史,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个名词——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既然是深入了解这个名词,就有必要认真追根溯源一番。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塔西佗历史》一书第一卷中,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的一个外界反应并不好的决定时评论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这,大概是“塔西佗陷阱”这个名词的源头。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培根《培根论说文集》“论谋叛与变乱”一章中,在论述国家虽有良好的举措,但由于谣言的恶意解释而遭受诽谤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表明很大的妒恨之心的,如同泰西塔斯所说的一样:'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举措和坏的举措同样地触怒人民’。”
泰西塔斯就是塔西佗,只是中文翻译不同。
也许,塔西佗本人并没有说过那句原话。也许,“塔西佗陷阱”是后人在他思想观点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至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还是外国人发明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思想是先哲的,名词是后人,但其源头涵义、内在精神和今日现状却如此高度契合,实在让人感慨。比如,“硬盘坏了”、“监控失效”、“临时工干的”等等说辞,都很容易让人产生掉入“塔西佗陷阱”的观感。
“塔西佗陷阱”就在眼前,必须望而止步,警且远之。
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塔西佗陷阱”有可能因漠视民意、信息淤塞而急速放大,也会在及时合理的应对中逐渐消弭。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希望掉入这样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