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故事 | 思乡的忧郁从胃开始蔓延,直到那酸涩将心房淹没……

从接到赴法国留学的录取通知书起,就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满脑子都憧憬着法国的美食,香酥的可颂、松软的马卡龙、醇香的咖啡……

更别提从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法式大餐了,瓷白的盘子中盛着色泽诱人的牛排,海鲜拼盘和各式沙拉放在一起甚是好看。

01

然而,初相逢的喜悦散去,思乡的忧郁从胃开始蔓延,直到那酸涩将心房淹没。

揭开那粉饰的繁华,留学的辛酸从日渐迟钝的味蕾开始……

法国的各式面包和糕点的确令人感到惊艳,可是,对于重口味的我,还是只能把咸口的东西当作主食,所以中餐和晚餐就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走在图卢兹的街头,已经到了饭点,四下里张望,还是有很多餐馆没有开门,尤其是在午餐时间。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首先西方人中午一般都是以三明治等快餐裹腹,其次是因为法国人慵懒,做生意的似乎根本不在乎赚钱,只要自己过得舒适就成。

就算到了晚餐的饭点,餐馆陆续挂出了餐牌、摆出了桌椅,可是基本上驻足一瞧,都是令人扫兴的事情。

除了每日特供菜单价格较为亲民,单点的菜肴一个人随便吃一顿,折合成人民币,至少也是一百五十元以上。然而这个价格所能购买到的食物,通常都是差强人意,不仅摆盘令人没有食欲,味道也是乏善可陈。

尝试几次之后,就觉得丝毫没了兴趣。摸一摸并不丰满的钱袋,连抬眼看餐牌的积极性都没有了。

02

从此,我开始了一个人在家里研制菜品的漫长之路。

相信许多在外留学的人都曾有和我一样的体验,每天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一日三餐吃什么。

而在亲自下厨的时候,一定还会有一个有趣的经历。往往事先在脑海里构想出来的菜肴都是美味可口的,但是等到出锅试吃,又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舌尖”。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真的仿佛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对于我而言,基本上每一次脑海中浮现的样板就是家乡庐州太太的菜肴了。

因为她的家常,因为她的美味。

我总觉得自己吃了那么多年佳肴,凭着记忆中的食材、佐料和口感,依样画葫芦也能够重现出美味的。然而一番精心的鼓捣之后,我得到的却是失败的实验品。

看上去我放了一样的食材和调料,可是炒出来的味道却差之千里;明明是一样的煎煮,可就是往往欠缺火候……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曾经在庐州太太吃过的那些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家常菜”其实真的不可小觑。

精挑的食材,用心的烹调,无处不彰显出“家”的味道,是任何别的餐馆无法复制的。

03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胡乱填满的胃重新变得空虚,它不满的呻吟仿佛在我的心上撕开了一道道口子,思念从这裂缝中疯狂地倾泻进来。

留学数年间,“家的味道”在我的胃里仿佛布满的藤蔓一样伸长了手臂,一遍遍撩拨着我寂寞的游子心。

思乡,从想念家乡的每一道菜肴开始。

而中国胃的这份惆怅,兴许只能依靠美食才能平息和慰藉。

独在异乡为异客,春节将至倍思亲。

年三十亲手做了一锅菜,隔着屏幕,和万里之外的家人们同步吃饭。不是羡慕他们桌上的饭菜比我丰盛,而是遗憾不能够与他们把酒言欢……

04

大年初一,当地的华人组织联合起来举办迎新春的活动。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约上几位朋友赶去观看。

舞龙舞狮的队伍一路锣鼓相随,来看表演的不只是华人,更有许多的法国人。

锣鼓声中,彩条制成的长龙和狮子瞬间被赋予了生命。我看不见隐藏在布幔下同胞们的表情,但是从充满了灵气的龙与狮和谐鲜活的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以及春节在每一个华人心中的分量。

卸下这身装扮,他们也许是课堂上的学生,也许是国内企业外派的高管,也许是在异国他乡奋斗的打工仔。

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因为拥有着一颗中国心而走到了一处。可以想见,只有经历彩排无数次的磨合,才可能会有这样的默契和呈现出如此完美的表演。

语言有国界,但是文化的交流是无国界的。

长而整齐的舞龙舞狮队伍穿行在欧洲最长的步行街上,遇到华人商铺便进店表演一番。龙与狮带去了喜气,华人店主个个笑逐颜开。

一路历数这条街上究竟有多少华人商铺,深深感到中国的力量正在无限壮大。华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条极不起眼的小巷,也可响起朗朗的中国话。

05

其实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春节依自然节气演变而生,“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极大的普世意义。

春节的内涵,正将“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海外看春节,看的是时代的变迁以及中国地位的巨变。

从让外国人误解的“大农村”的形象中走出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他们眼里像是一条腾飞的巨龙,那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既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同时也无不震撼着他们。

感谢强大的祖国,让海外的华人可以挺直腰杆,自豪地对整个世界说:“我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的春节!”

本篇文章为法国留学一站通征文稿,想看更多征文故事请点击下方链接!如果你也有征文故事想分享给我们,欢迎私聊小编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