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定动缓急轻重详略高下,你的学习就能进入一个新天地!
任何事情,从某一个角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执行、激励。
例如一个国家要繁荣强大,必须要“研究”:即研究机构,如大学、研究所等。还要“执行”:工厂、军队、商店等等。
还要“激励”:各种宣传机构,像报纸、电视等等。
一个公司,要“研究”:研究人员、策划者。
还要“执行”:经理、办事人员。
还要“激励”:各种激励措施,金钱、职务、鼓励等等。
一个军队,也要“研究”:指挥官、参谋部。
也要“执行”:连长、排长、士兵。
也要“激励”:各种宣传,例如“正义之师”等等。
那么,一个学生,怎样才能进步呢?
你要“研究”:深入思考、总结、找出漏洞进行弥补。
你要“执行”:听课、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你还要“激励”:不断激励自己、产生并保持“狠劲”、产生自信心。
而考试要考的东西,也可以这样分类。
一类是要“研究”出来的,像物理、像一些数学难题、像一些化学原理、像历史政治等的“联系现实”类题目,像地理的大气区域地形等部分的知识。这些东西,你不把它们“研究”明白,是很难学习好的。如果你能想明白,那么,你的学习就很简单了,就是“执行”了。
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你从参考书上找的题目),就是“执行”。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你从参考书上找的题目)你能做,你做的越多,做的越熟练,你进步的越快。
实例之爱因斯坦与丁肇中
爱因斯坦连大学都考不上(当年的德国跟现在的中国的高考制度很像,完全以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否扎实全面为标准),最后没办法,他父亲只好改户口,到瑞士读书(瑞士好像是不用高考,就算高考也肯定没德国激烈),最后,父亲为了能让爱因斯坦读大学,公司都搞破产了。
丁肇中 (和其他诺奖获得的物理学家)则始终学习成绩优秀,做实验也极端勤奋。但丁肇中(和其他诺奖获得的物理学家)是永远也比不上爱因斯坦的,因为爱因斯坦整天什么事都不干,只干一件事情:深入思考。而其他诺奖获得的物理学家则把时间用在“执行”上了。
当然,深入思考也是相对的,相对于中学生,丁肇中 (和其他诺奖获得的物理学家)深入思考是足够多了,但相对于爱因斯坦,就是没有深入思考了。
关于听课与作业
第一、上课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
上课是永远“听”不明白的,但完全不听课也是不对的。能听明白的就听,听不明白的,记在脑子里就可以了。
假设你的学校老师水平不够高,那么,上课时,老师就会讲很多废话,还有一部分是误导,剩下的就是结论(如定义、定理、语法、公式、解题套路等)了,老师讲的结论是不会错的(如果结论还出错,老师就会学生被轰下台)。你就反复记忆老师的结论即可,其他东西就不必听了。
假设老师水平很高,那么,你还是应该认真听讲的,而且要全听。对老师讲的东西,能理解的就理解,但必须要记忆。
即使水平再高的老师,你上课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深入思考,意义也是不大的。
因为第一,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的就很少
第二,即使老师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也不能“引导”,因为校长不允许(如果我到中学教数学,那么,用不了三天,就会被校长开除,因为校长会说,辛雷讲的是什么?乱七八糟,还到处是错,连公式都讲错了)。所以,水平高的老师,只能是讲套路,把套路讲清楚了,学生很容易模仿,就很好了,如果再能前后联系、一题多解,就是“名师”了,但“名师”不可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知识的深层东西的。那怎么办?自己回家思考去。
上课是很理解透彻的。因为老师的讲课本身就是让你记忆的(虽然他从思想上也是很想让你理解透彻)。
其根源就是老师不给学生下课有足够的深入思考时间,所以假设你下课深入思考,而其他同学没有深入思考,必然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上课时,同学们本来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明白的问题,老师却不断的、重复的讲,直到学生们脑子都搞乱了。
第二、上课边听讲做作业。
对于讲课废话多、有误导的老师,其大部分内容你是没有必要听的,这时,你可以做作业。
因为老师一般都是下课布置作业,这样,你就可以这节课做上一节课的作业。
假设所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故意让你在自习课和回家(宿舍)做呢?(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尤其在不是很好的中学里,不同课程的老师抢学生自习时间)。你可以在上课时,做昨天的、前天的作业。
第三、为什么要做作业?
作业可以算做“执行”。
在“研究”完了之后,才能“执行”。也就是说,要在回家把知识都弄清楚了再做作业,如果总是弄不清呢?那就没有必要做了。要把以前的漏洞弥补了,再做。
但能“执行”的,就要“执行”。为什么呢?
除了特差的老师外,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非常好的,至少有部分作业是非常好的。
第一,老师是作业方面的专家,而你不是,你自己从参考书上找的题目,在难度、质量和跟老师进度上往往要差很多。因为老师自己也不会造题,“天下题目一打抄,就看会才抄不会抄”。这方面,老师比你强,因为老师还有教研组呢!你们学校老师的水平可能比不上参考书的老师水平,但参考书上的题目可能更不适合你。
第二,第二,老师的作业是很系统的,但你自己找的题目,往往就是比较混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实在不会做,你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实际上,问同学甚至比老师还管用,老师不一定有时间教你,方法也不一定更有启发性),但你自己找的题目,老师和同学可能都不会做。
所以,如果没有时间按时做完作业,几天后再做,也很好。至少你能赶上进度了,而且不会的还可以问老师同学。
所以,一些同学长期不做作业,自行一套,往往也是不对的。
但是,盲目的做作业也是错误的。
第四、该怎么做作业?
作业可以算做“执行”。但“执行”的前提是能执行。在“研究”完了之后,才能“执行”。打仗时,不能执行的命令,其结果要么就是打败仗,要么就是损失太大,不划算。做作业和考试不一样。考试是“决战”,或者是敌人在偷袭我们,这时,不“拼命”是不行的,明知不能打,明知打不过,也得打!但平时做作业没有必要“拼命”的。不该做的作业,不必做。
什么作业不该做,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也很准,就是做作业时感到很痛快,有“势如破竹”的感觉。感觉最好像在地下捡金子一样,每捡到一块金子,就很兴奋;也可以像搬不大不小的石头一样,越搬家里石头越多(虽然石头不如金子值钱);但不能像般大石头,根本搬不动,搬了半天,一个也搬不动,心里特别难受(作业太难了);也不能像捡小石头一样,捡的再多也没用,心里越空虚(作业太简单了)
第五、该做多少作业?
根据情况,简单的可以不做,太难的也可以不做。能做的尽量做。
少做作业,不必空虚。关键是能做好一道题目,就算一道题目,而不在于做多少。因为你必须要留出时间来搞自己的东西:弥补漏洞、深入思考、总结等等。“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保存实力,以后再战”,“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兵法上的原则也可用于学习方法。
“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只要能在最底限度上跟上老师,就可以了。
“保存实力,以后再战”:实在跟不上老师,就不跟了。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过两天就跟上了。
“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做好一道题目,胜于乱做十道题目。
第六、心态、身体和学习状态
在“研究”时,当你在深入思考时、在领悟知识的精妙细微之处时,心情要轻松,身体要放松。
所以你说“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人是怎么跳起来的,一路上就这么想啊想,感觉很心情越来越舒畅,尽管到家时仍旧没有想通,但感觉大脑清晰多了,还有丝丝的兴奋.有一种想"泡"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想这个问题的冲动”
这是对的。
实际上,为什么有的人熬夜学习,第二天睡懒觉,学习很好呢?为什么另外一个学生熬夜学习,第二天又按时起床,学习反而不好呢?
所谓“赖床”,就是早上醒了之后(多数情况下是早上6、7点钟被闹铃声弄醒),躺在床上或者坐在床上,冥想“悠远”、“快乐”、“舒适”,几时分钟到半个小时以上之后,感到身体比较舒服了,再慢慢的起床。
如果早上醒了之后,感到特别困倦、有时甚至感到非常痛苦、或者感到比较严重的“气恨”,强迫自己快速、马上的起床去锻炼身体或者学习,那么,白天上课就很容易出现犯困、身体酸软、反应速度下降等。长期下去,还会伤害身体。
晚上睡觉很晚、睡眠环境不舒服、早上强行起床,带着困倦、痛苦、“气恨”的身子学习和早操,这是目前大多数比较用功学习的高中生的普遍现像,你只要在这一点上胜过他人,你的学习进步速度就能比一般人快不少!
为什么有的人不锻炼身体学习也很好,为什么另外一个学生不锻炼身体学习不好呢?
深入思考、领悟知识的精妙细微、灵活运用,在心态上与轻松对应,在身体上与放松对应,在学习状态上与大脑清晰度对应。
爱因斯坦就不怎么锻炼身体,至少没有高强运动。
有的人置疑《辛雷学习方法》的一个论据就是:“为什么我们学校的体育生考试成绩都不好?为什么牛顿同学、爱因斯坦同学等很少做高强运动但学习却是最好的?”
因为牛顿同学、爱因斯坦同学是在“内狠劲”下推动学习!但“内狠劲”比“外狠劲”要难得多,所以,我让你们高强运动!如果你们也能达到牛顿同学、爱因斯坦同学的境界,何必高强运动!如何产生“内狠劲”?产生了我前面说的“内力”,“内狠劲”就很容易产生了。
牛顿、爱因斯坦学习已达到至高境界,能一直通过学习产生大量学习心得润泽身体!
但是,在“执行”时,例如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学习紧迫感就有必要了,狠劲也很必要了,所以,在这时,“学习效率”就很重要了,你单位时间内做的作业越多,学习效率越高。
还有,就是“激励”了, 在想问题写作业时总是怀疑自己这样做行不行。人特别容易生气,一点小事就气,这样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力,。
一种方法管不管用,首先是这个方法对不对,如果方法对了,那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为什么?因为持续的时间长。
所谓“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
从宏观上讲,事情都是很简单的,但从微观上,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数、理化,你可以把该学习的东西分为“定”和“动”两类。
对于数学,“定”,包括课本上的例题、历年考题中的典型题目、老师讲课和作业中的典型题目。“动”则是其他题目。
对于物理,“定”,是课本上的原理,“动”则是除课本上的原理外的其他东西。
对于化学,“定”,是课本和练习中的结论性的东西,“动”则是其他东西(包括化学原理等)。
对于“定”的东西,你看书时,要尽量放慢速度,要记准记牢;对于“动”的东西,你看书时,则可以加快速度,可以“浏览”,不必记忆。
“研究”和“执行”,也是这样,“研究”时要暗示自己放慢速度,“执行”时要加快速度。
粗略的讲,这也是精度和泛读的关系;这也是课本与参考书的关系;这也是深入思考和理解的关系。
分清“定”、“动”,分清“缓”、“急”,分清“重”、“轻”;分清“详”、“略”;分清“下”、“高”;就得悟学习方法的真谛,你的学习就能进入一个新天地了!
你的大脑才能真正的清晰!
例如,什么叫“下”和“高”?当你看课本时,怀着崇敬的心和卑微的心,把自己看做一无是处;当你看参考书时,则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