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初学记》是怎样一部书
《初学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一部类书。《大唐新语》曾记载了它的编纂目的和经过:唐玄宗曾对宰相张说提出要求:“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张说就和徐坚、韦述等编成此书,献给玄宗,以《初学记》命名。所以,《初学记》本是专供帝王子弟练习作文的工具书。原因是唐代在六朝文风的影响下,骈体文还受到追捧,人们作文很讲究选词用典。为了让文章显得事出有据、学力深厚,需要快速引用各种各样的典故,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部简明扼要的典故类书。其中主要的撰修人就是徐坚。
《初学记》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宝器、果木、兽、鸟等二十三部共三十卷,每部的下面又分出子目共三百十三类。如卷十五“乐部上”内,分子目类别为“雅乐第一”,“杂乐第二”,“四夷乐第三”,“歌第四”;在卷十六“乐部下”内,分子目类别为“琴第一”,“筝第二”,“琵琶第三”,“箜篌第四”,“钟第五”,“磬第六”,“鼓第七”,“箫第八”,“笙第九”,“笛第十”。
在对每个子目类别的编撰体例上,先是“叙事”,介绍这一部类名称的详尽由来,接着是“事对”,引述各种专用术语典故,最后是“诗文”,精心列举与这些典故有密切关系的前人诗文来作示范。
比如在“卷九·帝王部”里,先“叙事”,介绍“帝王”名称的来历和含义:“皇者,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政一统,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人,至尊之号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也……”接着分别介绍“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一直到殷、周、秦、汉、魏、晋的历代帝王。在“事对”中,则详细列出与帝王有关的专用术语和典故,如对“握发、吐哺”一词,是这样介绍的:“皇甫谧《帝王世纪》曰:禹一沐三握发,一餐三起。班叔皮《王命论》曰:高祖信诚好谋,达于听受,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最后又精心选择一些“诗文”来印证示范,如引用晋干宝《晋武革命论》:“史臣曰: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文质异时,兴建不同。故古之有天下者,柏皇、栗陆以前,为而不有,应而不求,执不象也;鸿荒世及,以一民也;尧、舜内禅,体文德也;汉、魏外禅,顺大名也;汤、武革命,应天人也;高光争伐,定功业也。各因其运而得天下,随时之义大矣哉。古者敬其事则命以始也,今帝王受命而用其终,岂人事乎?其天意乎。”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初学记》已不适合供初学者练习作文,且里面的论述无不浸淫着封建专制意识,但从文史研究角度看,《初学记》是现存中国古典文献中十分宝贵的一部类书,说它宝贵,用学者司义祖的话来说,它的意义大致有两点,一是保存了失传的古书片段,其中有不少可供我们利用的资料。二是可以用来校正今本古书的一些伪误。正因为这些用处,唐朝以后,《初学记》一直是文史学者的必备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初学记》“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记载,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刘筠特爱此书,曾赞誉它“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虞从斋)